Posted: 2005/2月/19 6:23上午 | IP記錄
|
|
|
性嫉妒
對現實或想像的優於自己的性愛競爭者所持怨恨的情感。當同性別的人出現,而自己的性愛對像有被佔有或被奪取的可能時,可產生 各種複雜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先是注視、疑慮、擔心或跟蹤,繼而轉為憎恨、敵視,甚至採取暴力行為。
這些情感反應和行為可能為性嫉妒的外在表現或延伸。性嫉妒的原始形式可見於動物界的領地受侵犯,性愛對像有可能被佔有時,雄 性動物之間的殘酷鬥爭。在人類,性嫉妒是導致家庭暴力、虐待妻子、殺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看,性嫉妒開始 於嬰幼兒時期。嬰兒為爭奪母愛,可表現出抓扯與母親親近的別家孩子,幼兒則可再次出現遺尿,即向嬰兒幼稚行為退化的現象。進入少 年時期,對自己喜愛的異性與他人接近會感到被異性忽視而傷感,或對嫉妒對像進行冷嘲熱諷、語言攻擊,處於戀愛之中的青年男女,普 遍都有過嫉妒的情感體驗。這種嫉妒可演變為戀人之間的猜疑、誤解、爭吵以及人際之間的各種糾葛,使戀愛過程變得迂迴進行,甚至關 係破裂。一般說來,雙方相愛越深,一旦引發性嫉妒的後果也越嚴重。自信心缺乏和要求愛情專一是嫉妒產生的兩個重要原因。結婚前後 ,父親與女婿,母親與兒媳之間的情感不融洽是性嫉妒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關於性嫉妒的產生原因有各種心理學解釋,S.費洛伊德把嫉妒分為3種類型:
1、競爭性和正常的嫉妒;
2、投射性嫉妒;
3、幻想性嫉妒。
他認為嫉妒起源於兒童情感發展早期的「戀母情結」,男人不僅為自己所愛的女人受痛苦的折磨,並且仇恨自己的同性競爭對手。投 射性嫉妒則源於自己的懷疑,通過防禦機制將嫉妒投射到他人身上。幻想性嫉妒則是殘留的同性戀的繼續,但採取偏執狂的方式。
C.R.羅傑斯反對弗洛依德的觀點。他認為青年人缺乏自信,感到對自我認識的威脅和矛盾而出現嫉妒。A.H.馬斯洛認為嫉妒 行為是在「友情和愛的需求」這一需求層次上,由不安全感產生的。依賴性的愛,自私的愛是嫉妒行為的根源。艾利克森則認為嫉妒存在 於人生的各個階段,成年人對異性佔有欲的產生,導致性嫉妒的出現。而行為學家則把嫉妒看做一種學習行為,與社會和文化密切相關。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嫉妒以本能為基礎。就動物界和嬰幼兒的性嫉妒行為分析,主要受生物本能的支配。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格和社會文化因素以及性別角色的傳統觀念對性嫉妒的產生更為重要。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中,每個人都享有 性愛自由,同時也都尊重別人的性愛自由;每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性愛中並不注重佔有或取得,而是將「給予」放在首位,這樣,嫉妒 心理自然便淡化或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