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2005/2月/19 5:46上午 | IP記錄
|
|
|
認識同性戀情
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 同性戀的人權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將引發國人更多的注意, 而輔導界也將勢必受到衝擊, 但就目前國內輔導人員的養成訓練中, 對此特殊族群的諮商技巧的 育顯然缺乏系統性的規劃, 而一般人更對此族群誤解甚於瞭解, 本文的目的除了幫助讀者對此族群有較正確的瞭解外, 更重要的是期待此一族群在不久的將來可享受到較高品質的輔導服務。
族群人數的估計
同性戀人口到底有多少呢? 目前比較為專家學者所接受的說法是總人口中的4% 至 10% 的個體或多或少在其一生中會有過同性戀行為,而真正屬不可逆轉的同性戀人口,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 從未在人類所建立的各個不同種族的社會中超過總人口數的 5% , 也有學者估計,在總人口中約只有 2% 的男性及 1% 的女性是屬完全的同性戀者, 據此估計, 台灣地區目前的同性戀人口大概在五, 六十萬人左右。
同性戀恐懼症
Weinberg是最早使用同性戀恐懼症 ( homophobia ) 來形容那些極度懼怕與同性戀者接觸的人, 不過這群為數廣大的人是不太可能是諮商服務的對象, 因為他們不可能將他們的恐懼及嫌厭視為一種疾病, 反而是不少同性戀者會內化社會對他們的恐懼及嫌厭而發展出自我仇視的態度, 而有沒有輔導員本身便是同性戀恐懼症的 "患者" ? Hochstein 調查訪問了 190位在美國各教會工作的諮商員發現, 百分之二十的受訪者自承患有同性戀恐懼症。
同性戀與異性戀者的差異
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的差異很難被指認, 他們彼此間相似之處顯然要多於相異之處, 最大的差異之處是前者可感受來自同性的強烈的吸引力, 而後者則傾向於只被異性所吸引. 此外, 兩個群體間較大的差異是來自家庭的支持度的相差懸殊, 異性戀者所遭遇到的社交或課業退步的難題較易獲得家人的瞭解與支持, 同性戀者在相較之下則需要孤軍作戰.一般人認為同性戀者多長於藝術或文學, 但並未有確切的證據支持此種印象, 在 Bonnel 所做的一項研究中, 倒是顯示同性戀者較一般人聰明, 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顯示同性戀者的人格特質與一般人無異。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性傾向
Riddle 和 Morin 曾調查訪問 63 位女同性戀者及 138位男同性戀者--他們全是心理學家, 結果發現受訪者的同性戀意識的萌芽年齡平均在 14 歲( 女性 )及 13 歲( 男性 ), 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 雖然一般女性的平均性成熟年齡比男性要早兩年, 然而男同性戀者的同性戀意識卻比女同性戀者早上一年左右.一般人對同性戀者常有的誤解1.在內心深處, 男同性戀者想要成為女性 :根據研究, 80% 的換裝症者 (打扮成異性 )是異性戀者, 只有 10% 至 20% 的男同性戀者會打扮成女性模樣( 像電影亂世浮生中的男配角 ). 而女同性戀者更鮮少有人會在外表或舉止上像個男人婆一樣, 大部份的女同性戀者均很女性化.2.同性戀者憎恨異性 :這是佛洛依德式的思維, 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顯示: 大部份的同性戀者滿意自己的性別, 也不排斥異性, 他們只是寧可與同性維持性或情愛關係.3.男同性戀者想染指兒童 :猥褻孩童的罪行大部份乃是異性戀者所為, 尤其是有關男老師猥褻學生的 例上, 絕少是由同性戀傾向的男老師所為, 根據紐約時報的估計, 全美國的男老師中有十二萬到二十四萬是同性戀者, 而在紐約所發生的老師對學生的性騷擾 例中, 無一是男同性戀者所為, 另有研究指出, 本身為同性戀的老師或同性戀的雙親並不會 "製造" 出同性戀的學生或小孩. 更有研究顯示, 同性戀老師常常是優異的老師.4.同性戀的關係中, 總有一人扮演丈夫, 一人扮演妻子 :雖然有些同性戀者在其所建立的關係中會有 "夫" 與 "妻" 的角色安排, 但大部份的同性戀關係中並沒有此種角色的分派.5.同性戀者老來難免孤獨, 生活慘淡 :害怕老來寂寞並非是同性戀者的專利, 許多異性戀者, 甚至子孫滿堂者也有類似的恐懼. 確實有不少同性戀者本身也抱持有 "同性戀圈子是屬於年輕人的世界" 這個刻板化印象, 而對自己的年華流逝恐懼莫名, 不過也有為數眾多的同性戀者不同意這個看法, 有研究還指出, 已被親人隔絕的老年男同性戀者比其異性戀者的老年對照組要來得適應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