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18 10:35上午 | IP記錄
|
|
|
AVI (中文:AVI多媒體檔案格式) |
這是 Microsoft 在 Video for Windows 當中所定義的檔案格式,AVI 檔案當中可存放許多不同種類媒體的資料流 (data stream),每個資料流都可以是一種獨立的媒體 (例如影像資料流、聲音資料流、文字資料流),而支援AVI 格式的應用程式必須能將這些資料流做同步播放的工作,這是在多媒體領域當中最重要的檔案格式之一。 AVI 檔案不須特別的硬體設備便可播放,因此在 PC 上流傳的速度十分廣泛,因為此種檔案格式是將動畫分割成為一張張靜態影像,後面的影像只儲存和前面影像『差異』的部份,因此在播 放之前必須要做某些圖素比較的動作,每秒約只能播放 20 個畫面影像,而且這些影像通常只有半個螢幕大小。 |
ATX (中文:ATX規格) |
ATX (AT eXpanding) 是 Intel 於 1995 年七月所制定的新一代規格的主機板,這種規格的主機板在外型上和舊有的主機板類似,但是上面的元件安排方式卻有所不同,目前的主 機板大多在鍵盤接頭是短的一端,在 ATX 主機板上則是長的一端,因此,若我們將目前主機板視為一個高度較長度為寬的矩形,則 ATX 主機板是長度較高度為寬的矩形。而 ATX 主機板的電源插頭是一體成形的,不像目前的電源接頭分為兩組而易於出錯,所供應的電源也有 3.3 伏特,以提供低壓元件使用。由於許多主機板已經內建 Serial port 與 Parallel port,所以 ATX 主機板也將這兩個 Port 的接頭直接置於主機板上,免去佔據一個擴充槽的位置,除此之外,ATX 主機板已經提供類似 Macintosh 的軟體關機功能,我們可以使用Windows 95/98 的『關機 (shutdown)』指令來關閉主機的電源,甚至它可以接受數據機的信號來達到遠端開機的功能。 |
ATAPI (中文:AT封包連接界面) |
ATAPI (IBM PC/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 是由 Western Digital 所制定關於個人電腦當中和磁碟機或是光碟機溝通的介面,此介面使用 16 位元的 ISA 匯流排讓週邊設備與 CPU 溝通,同時支援『隨插即用』與磁碟機平行 I/O 的能力,這是由 ATA 改良而來的,ATAPI 也支援 IDE 所有的能力。 ATAPI 的軟體程式介面是由 Future Domain 公司所設計的,稱為 ATASPI (AT Attachment Software Programming Interface)。ATA 的另外一種改良介面由另外一家硬碟製造商 Seagate 所設計,稱為 Fast ATA,它可以達到13.3 MBps 的速度,並且不受到硬碟大小 504 MB 的限制;而 Fast ATA-2 則可以達到 16.6 MBps 的速度。 |
ASP (中文:應用服務供應商) |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是一種軟體使用模式的新變革,其服務就是專門經由網路 Network ,提供軟體給公司企業,如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會計或是財務軟體,可以節省企業每年花在軟硬體設備更新上的的成本及人員訓練所需要 的花費。 這種現象對軟體廠商而言,代表了銷售管道的改變,原本直接銷售到企業資訊部門,現今漸漸改變成租賃模式,且以安全及法律為主要考 量。 ASP未來服務方式可能會多元化,以收費來說,用交易次數計算、採用授權方式,或者是以時間計算,服務類別也會依各種企業不同的 需求,產生出各種不同的ASP。
|
Archie (中文:檔案蒐尋系統) |
Archie 是在 Internet 上提供使用者搜尋某一個檔案的系統,因為有些時候使用者知道某些公用程式的檔案名稱,但卻不知道它們在哪些站台可以找到,而一般 的搜尋引擎 (search engine) 卻又沒有提供此種服務,所以我們便需要使用 Archie 系統來找尋,在 Internet 上提供 Archie 站台的稱為 Archie server,國內較著名的有 http://archie.edu.tw。通常我們要使用 FTP 下載 (download) 檔案之前,若不知道檔案放在哪一台主機上,可以使用 Archie 程式來找尋。 |
Application (中文:應用程式) |
一個可以獨立完成某樣工作的程式,又稱為套裝軟體 (package software) 或是套裝程式。如文書處理程式、試算表軟體、資料庫軟體、多媒體產品或是電腦遊戲等等,它和系統程式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大都是用 來輔助軟體開發、設計,或是一個電腦系統必要的程式 (如作業系統)。 |
AGP (中文:高階繪圖界面) |
AGP英文全名為 (Advenced Graphics Port),它是由 Intel 公司於 1996 年 4 月份提出來的新規格。此類型的匯流排是 64 bit 的資料寬度,具有高達 66 MHz 的頻率,可直接用主記憶體作貼圖,兩條記憶體管線到繪圖晶片,不需增加繪圖記憶體便能有更高的貼圖效率,使用 "GART"(Graphics Address Remapping Table) 作為繪圖晶片與 CPU 間的溝通管道,及非多重位址與資料,利用管線方式並達到同步傳輸,傳輸速率可以達到 533MB/Sec,所以帶來高速資料傳輸通道。而現在使用的PCI Bus 則是具有 32 bit 資料寬度、33 MHz,最高 125.88 MB/Sec 的效率。
兩者比較起來,AGP 的效率是 PCI 的四倍,而且他是直接記憶體存取結構 (DIME),並且減少 CPU 與 I/O 週邊在匯流排與記憶體存取上的爭奪,PCI bus 必須提供硬碟控制器,網路晶片與繪圖晶片支用。AGP 能同步的獨立運作,且比 PCI 更為快速。一個 "額外埠" 提供繪圖晶片存取記憶體之用,所以當 讀/寫 Z 值與點時,它能夠直接從記憶體同步的存取。因使用寬頻寬,所以繪圖晶片能同時使用兩個埠而得到 1.3 GB/s peak,遠高於從卡上記憶體的 0.8 GB/s。另外當需要繪圖記憶體作貼圖時,允許 CPU 直接存取系統上的 AGP 記憶體,速度遠比透過 PCI Bus 來的快。
實際上在應用到一般的軟碟、光碟、硬碟、通訊、印表機等 I/O,以 PCI 的效能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但實際在加強處理 3D 效果、虛擬實境等多媒體視訊的效率,此一規格不僅能滿足 3D 應用軟體對於大量資料儲存的需求,且有足夠容量來支援 texturing mapping,z-buffering和 alpha blending。
|
ADSL (中文:非對稱數位用戶迴路) |
ADSL 是 Asymmetric/Asynchronous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的縮寫,這是一種以提供 PV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永久虛擬電路) 的方式,提供用戶端到 ISP 端一條專屬的數位電路,能讓用戶以超過 8 Mbps 的速度上網或是與特定的對象傳輸資料,這種線路足以讓 Internet 提供動態的 MPEG 影片。稱為『非對稱』式的原因是因為通常客戶上網之後,資料都是下載(download、由 ISP 到用戶端) 多於上傳 (upload、由用戶端到ISP),所以 ADSL 的設計理念便以高速下載、低速上傳的方式,來均衡此數位線路的資料傳輸量。相同理念基礎下,尚有 HDSL、SDSL、IDSL 等不同編碼、調變技術的數位用戶迴路等解決方案。 ADSL 是屬於數位專線,所以連接的費用是固定的,而在用戶端需要 ADSL 路由器 (router) 連接到網路公司,網路公司則使用 Frame Relay 或是ATM 的技術傳輸資料。 |
address (中文:網際網路位址) |
在網際網路當中,每一個網路節點的伺服器都有它的位址,早期的表示方式是 IP address,這是利用四組數字來表達一個位址,但是因為這種表示方式不容易記憶,因此後來有人設計出以英文數字的方式來表達 ,這種方式稱為 domain name。我們稱這兩種位址表達方式為 Internet 位址。 |
access (中文:access) |
Microsoft所推出的單機資料庫系統。最新版本為Access 2000,以下轉載自台灣微軟網站產品介紹。
無論使用者是否正在建立獨立桌面資料庫以供個人、部門或供整個組織使用,Access 都會提供易於使用的資料庫以管理及共用資料。Access 2000 不只提供簡易資料管理工具的傳統範圍,也增加新的 Web 整合,更容易跨多種平台及使用者等級以共用資料,還有其他易於使用的增強功能,以協助個人的效率。
優點
更容易尋找及使用資訊:Access 2000 會繼續提供易於使用的工具,方便您尋找可提供 Office 組件中其他應用程式之一致性及整合的資訊。 已啟用 Web 的資訊共用:Access 2000 可輕易地經由公司的 intranet 共用資訊,並在瀏覽器中控制資料庫。這樣可結合桌面資料庫與 Web 的功能。 可供管理資訊的有力解決方案工具:高階使用者及開發人員現在可以建立可結合易於使用的 Access 介面 (用戶端) 及 SQL Server 之延展性及穩定性的解決方案。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18 10:36上午 | IP記錄
|
|
|
byte (中文:位元組) |
因為一個位元只有兩種變化,在實際應用上不太方便,所以我們將八個位元組合成一個新的單位,稱之為位元組,每一個位元組可代表 256 種可能的狀況。位元組通常簡寫為『B』(大寫的 B),一千個位元組 (事實上是 1,024 個) 我們稱為 1 KB,一百萬個位元組 (1,048,576 位元組) 我們稱為 1 MB,十億個位元組通常我們稱為 1 GB (二的三十次方),小寫的 b 則是代表位元(bit),一個 byte 有八個 bits。 |
Bundled Software (中文:搭售軟體) |
bundle 具有『附加』的意義,bundled software 是指隨著電腦系統而附送的軟體,這些軟體和原版軟體可能在軟體方面完全相同,差異在使用手冊的部份。通常硬體製造廠商和軟體公司 以簽訂合約的方式,大量購買通常是硬體配備需要的軟體,例如 Windows 95/98 便是最常和電腦 bundle 的作業系統。某些電腦廠商將 bundled software 以較低的價格單獨出售,市面上某些包裝不太相同的軟體便是屬於此類。附送的物品也可以是硬體 (bundled hardware),但是這種情況較少,也許到了智慧財產權的觀念深植每一個人的心中之後,這種情況會改觀。 |
bug (中文:程式錯誤) |
bug 原意是指小臭蟲,後來引申為程式當中的小錯誤,以致於使得程式沒有辦法正常的執行,或是執行得到錯誤的結果。Bug 大多指語意邏輯上的錯誤,而非語法上的錯誤。 |
Buffer (中文:緩衝區) |
通常我們利用印表機印出資料時,因為電腦處理的速度遠大於印表機印字的速度,所以電腦傳送資料時要考慮印表機是否印完所傳過去的 資料,造成電腦效率受影響;所以在大部份的情況之下,作業系統都會有一塊專屬記憶體,它用來暫時存放印表機將印出的資料,電腦系 統可一次放置較多的資料到這個記憶體中,印表機從這個記憶區塊讀取資料,CPU 只要負責將要列印的資料填入記憶體中即可;在某些印表機中已內建緩衝區,所以電腦系統因列印而發生延遲的現象將減少。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磁碟存取上,通常硬式磁碟、軟式磁碟的速度都較電腦CPU 的處理速度為慢,所以在讀取磁碟上的檔案時,通常 CPU 都會讀取較多的位元組放在緩衝區內,無形中也減少讀取磁碟機的次數。 |
browser (中文:瀏覽器) |
能夠觀看某些資訊的程式稱為 browser,目前電腦界的 browser 專指在Internet 上可以瀏覽 WWW 站台的程式,如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和 Netscape Navigator 等都是在個人電腦常見的 browser。 |
Bridge (中文:橋接器) |
Bridge 是在網路系統當中,用來連接兩個相同協定 (protocol) 網路之設備,因為橋接器是定義於 OSI 模式的第二層 (資料鏈結層) 的設備,所以它的處理對象是碼框。
橋接器是連接兩個網路的『橋樑』(bridge),而它的主要功能在決定是否要讓資料碼框 (frame) 通過橋接器,到另外一端的網路上,橋接器會檢查資料碼框的起始位址與終止位址是否屬於同一個網路,若是,則橋接器不會讓它們通過 ;若碼框的起始位址與終止位址是屬於不同的網路,則橋接器會讓它們通過,到橋接器所連接的另外一邊網路中。也因此,橋接器必須連 接使用相同通訊協定的兩端,例如它可以連接 10Base-2 乙太網路與 10Base-5 乙太網路,因為它們採用相同的通訊協定,只是傳輸媒介不同;但橋接器無法將乙太網路和 Token Ring 網路連接,因為它們使用不同的網路協定。
橋接器和路由器 (router) 第一點不同,在於前者是作用於鏈結層,後者則作用於網路層,所以路由器會執行路徑選擇的功能,而橋接器只是單純的做為一個決定是 否讓封包通過的橋樑,因此橋接器用於『不可路徑選擇』(non-routable) 的通訊協定。第二點不同,在於路由器檢查的是封包(packet) 的位址,而橋接器則是檢查較低一層的碼框位址。 |
boot (中文:啟動) |
boot 原意是『牛仔穿的靴子』,在電腦界用其來比喻電腦啟動 (start up) 的動作,啟動電腦的程式通常稱為 bootstrap,請參見 bootstrap 的說明;而關閉電腦的動作稱為 shut down。 |
bookmark (中文:書籤) |
在文書處理器或是多媒體閱讀系統當中,使用者可以用很多方式瀏覽一個文件,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反覆閱讀,可以利用軟體當中的 bookmark 之功能,將文章的某個段落標記下來,以便日後再閱讀,這就好像以傳統書籤放在書本當中一樣。 Internet 的瀏覽程式大多也具備書籤的功能,讓使用者在有興趣的主題上做記號,使得瀏覽程式能夠處理這些做過標籤的畫面。
在 Visual Basic 的資料庫功能當中,我們可以將某一些記錄設定書籤,之後若我們想要將記錄指標移動到做過書籤的記錄上,則只要指定書籤名稱(bo okmark name) 即可,而不必指定記錄編號 (record number)。 |
BNC (中文:BNC接頭) |
BNC (Bayonet Neill Concelman、Bayonet Nut Connector、Bently Nevada Corporation) 是在網路介面卡上或是有線電視上,使用同軸電纜(coaxial cable) 作為媒介時常用的接頭,其形狀為圓筒型,另外一端具有可以旋轉的金屬環,可以將纜線固定在筒型接頭上,因為 BNC 接頭通常有兩個方向,分別連接目前工作站所連接的左右兩台工作站,所以呈一『T』字形,也稱為 T 型接頭。 BNC 接頭一般用在 10Base-2 乙太網路上,因為此種網路連接成為匯流排狀,所以兩端的工作站只連接一個方向,另外一個方向我們必須使用一個 50 歐姆的 BNC 終端電阻 (terminator) 來代表網路的終止。 |
Bluetooth (中文:藍芽技術) |
藍芽無線技術首先由易利信於1994年開發出來,1998年由英特爾、朗訊科技(Lucent)與其他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會員,共同發表Bluetooth 1.0規格,目前,已有超過1,200家公司公開支持藍芽計畫,使其成為行動設備無線連接的實質標準。在藍芽1.0規格確立後, 全球各地廠商即可完成內含藍芽技術的產品設計工作,並且進行產品認證與相容性測試。
藍芽計畫是結合通訊與資訊業,發展以無線電為傳輸工具的技術,目的在破除電子、電腦通訊設備的接頭及通訊規格不統一的限制,並加 以整合。由於它採取開放式平台,只要是採用藍芽技術的產品,就可以自由地互相溝通,改善通訊業每個廠商各擁專利為重的缺點。
藍芽技術多應用於小型的無件及基頻模組晶片 (Chip) ,裝置於終端器中,使用2.45GHz頻率。這個頻率免付費、免申請,全世界都共同開放且不受法律規定限制。
為防電子裝置互相干擾,採用躍頻技術,將頻帶分成許多小部份,訊號就在這些不同的通道中照亂數跳躍,以預防干擾。傳輸速率初期為 432Kbps到21Kbps,未來計劃可達2Mpbs。
各類終端產品,諸如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 (PDA ) 、傳真機、印表機等,都可以透過藍芽外加模組,將各類3C產品結合在一起,利用無線服務共享資訊。 |
block (中文:區塊) |
區塊是一個記憶體區域,或是檔案的區域,在記憶體當中使用稱為記憶體區塊 (memory block),在程式碼當中則可以是一個模組 (module) 或是副程式 (subroutine)。
區塊的大小並沒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檔案控制區塊 (FCB) 是記錄檔案資訊的一個區域,其大小為 37 個位元組。在 MS-DOS 中的記憶體配置區塊,則以段落 (paragraph) 為單位,因為一個段落為 16 位元組,所以記憶體配置的最小區塊為 16 位元組。 |
BlankCD (中文:空白光碟片) |
一般有兩種方式將資料寫入光碟片當中,第一種是一般音樂 CD 和大量的製造 (例如本書的書附光碟) 所採用的『大量壓片』,第二種則是使用 CD-R 將資料寫入空白光碟片 (或稱燒錄片) 中。前者必須先以電鍍蝕刻的過程製成母片,再利用真空射出的原理製成一片片的塑膠片,最後並附上一層金屬反射層與塑膠保護層而完 成;後者則是利用塑膠片上附著上一層反射層,並塗佈一層有機染料,使得 CD-R 可以利用雷射光束在有機染料上蝕刻出凹凸不平的雷射孔,藉此記錄數位資訊,這種方式所使用的 CD 片便稱為 blank CD。
不管是大量壓片或是使用空白光碟片來製作 CD 片,一般的光碟片都是單面記錄的,另外一面則可以印刷上精美的圖形或是文字。在市面上販售的空白光碟片大致上都是以光碟片記錄面 的顏色來區分,有金片、綠片、藍片、水藍片,這便是金屬反射層與有機染料的顏色,由於各家空白光碟片製造商所使用的材質不同,所 以 CD-R 利用雷射光束蝕刻雷射孔的反應時間也不盡相同,因此某些廠商的片子適合快速的八倍燒錄,某些片子可能僅能兩倍燒錄,在市場上一般 而言,以金片的反射效果較適合記錄資料,所以它的價格也較高。 |
bit (中文:位元) |
bit 是 Binary digiT 的縮寫。它是指電腦的內部利用電流的原理來代表資料的動作,通常電流在電腦主機板上有兩種狀態,那便是電流可流過的通路和切斷電 流的斷路,若我們將它數值化,便產生 1 (代表通路) 和 0 (代表斷路) 兩種狀態。
這便是構成電腦資料最基本的單位,我們稱之為位元 (bit),每一個位元只有兩種狀態,在應用上未免有些不方便,於是我們將它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單位,稱之為位元組 (byte),每一個位元組有八個位元,最小為 00000000 ,最大則是 11111111,約相當於十進位的 255,這也正是 2 的八次方減一。通常在縮寫單位中,將位元寫為小寫的『b』,而位元組則寫為大寫的『B』,例如 SCSI 卡的傳輸效率為 40 MBps,表示每秒可以傳送四千萬位元組,而 Ethernet 網路傳輸速度為 100 Mbps,則表示每秒可以傳送一億個位元 (約 1,250 萬個位元組)。
我們稱一台電腦是三十二元電腦,表示這台電腦的中央處理單元 (CPU) 一次可處理的資料大小為三十二個位元,即四個位元組;同樣的,六十四位元的電腦一次可處理的資料量是三十二位元電腦的兩倍。
|
BIOS (中文:基本輸出入系統) |
BIOS 是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 的縮寫,它是放於唯讀記憶體 (ROM) 上面的一段程式,上面包含了許多電腦輸出入的基本副程式,以及電腦電源開啟之後,系統的測試工作,並且讀取 CMOS 當中的資料 (硬碟大小、是否有光碟機、系統時間、是否使用 Shadow RAM 等資訊)。通常 BIOS 是伴隨著電腦主機而來,我們若任意更換了電腦主機板上的 BIOS,可能會造成電腦無法啟動的情形,這是因為 BIOS 與硬體具有某些程度的關連性。早期的 BIOS 有 64 KB 的空間,目前由於 flash BIOS 的流行,使得 BIOS 可以使用軟體來升級,現在已經有 1 MB、2 MB 的 BIOS 出現,不過若升級方式不當或是使用的不合適的版本,則主機板將無法正常工作,所以一般可供軟體升級的 BIOS 都有在升級之前提供備份原始程式的能力。 |
Bill Gates (中文:比爾蓋茲) |
Bill Gates 軟體巨人 Microsoft 公司的創辦人,他是技術背景出身,曾經和友人完成 Microsoft MS-DOS 作業系統的前身,加上他創辦的軟體公司在IBM-PC 個人電腦急速成長的時代推出了 MS-DOS 這個屹立十五年的作業系統和稍後的 Windows 3.x、Windows NT、Windows 95/98 作業系統,並推出一系列的軟體開發工具以及辦公室的套裝軟體,所以在短短的十餘年當中便成為全球首富,是二十世紀電腦時代的傳奇 人物之一。 |
Big-5 code (中文:大5碼) |
Big-5 碼是在 1980 年代 IBM-PC 初問世時,根據行政院國科會、教育部、經濟部中央標準局等單位共同核定的『通用漢字標準交換碼』(CISCII) 所制定的一套中文內碼系統,目前已經為大多數的個人電腦所採用。 CISCII 共定義了 13,053 個中文字,而 Big-5 碼使用高位元組 0x81 到0xFE,低位元組 0x40 到 0x7E 及 0xA1 到 0xFE 作為編碼的空間,所以共有 126 (高位元組) × 157 (低位元組) = 19,782 個位置可以存放中文字和全形符號。除了 Big-5 碼之外,在中文電腦領域當中,常見的內碼還有 IBM-5550 碼、通用碼、公會碼、倚天碼、王安碼、電信碼等。在大陸地區,電腦系統所採用的標準內碼稱為 GB 碼 (國標碼)。 |
BBS (中文:BBS) |
BBS 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 的縮寫,原來的意義是一個應用程式,這個程式能讓不同的電腦透過電話線,和本系統溝通。目前泛指一個無人的電腦系統,這個電腦系 統可以由外界透過電話網路溝通,藉以存取該電腦系統上面的檔案、發送電子郵件,或是和不同地方的使用者交談,這類系統大大的增加 了電腦資訊的流通性,尤其其架設的資本低,但是資訊的流通能力卻不容忽視。
目前大部份的 BBS 使用者都是透過家中的數據機,經過電話線路而上線,也有部份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 (如 Internet、SEEDNet、HiNet),利用Telnet 遠端登錄程式和 BBS 連線,國內較著名的學術 BBS 站台有台大計算機中心 bbs.ntu.edu.tw、交通大學 bbs.cis.nctu.edu.tw、中山大學計算機中心 bbs.nsysu.edu.tw。不過由於圖形介面的 HTML 網頁越來越流行,所以以純文字設計的 BBS 站大多已經升級為全圖形化的 WWW 網站了,不過為了要和全世界許多仍然只有文字模式的終端機溝通,BBS 站仍然有它存在的必要。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18 10:36上午 | IP記錄
|
|
|
CRT (中文:陰極射線管) |
CRT 是 Cathode Ray Tube 的縮寫,這是電腦螢幕和電視機的主要元件,它利用電子束打在塗滿磷化物 (phosphor) 的弧形玻璃上,後端則是使用陰極線圈放出的負電壓,以驅動電子槍將電子放射在弧形玻璃上,由於 CRT 本身是真空的,因此放射出來的電子不會受到空氣分子的阻礙,可以很準確的在弧形玻璃上發出光亮,得以讓人類看到電腦的執行結果, 也稱為映像管。
CRT 可以分為單色和彩色兩大類,單色的 CRT 只有一個電子槍,而彩色則有亮紅、綠色和藍色三支電子槍來組合成為不同的顏色,因為電子槍藉由打在弧形玻璃的磷化物上來顯示顏色 ,所以磷化物之間的距離越小,代表所製造出來的顯示器的解析度越高,這個距離稱為點距 (dot pitch),通常常見的點距有 0.22、0.25 或是 0.28 mm。CRT 也常稱為 VDT (Video Display Terminal),但是嚴格來說,CRT 代表的是映像管本身,而 VDT 則是整個電腦顯示器。 |
CPU (中文:中央處理器) |
CPU 是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的縮寫,它是電腦系統當中主要的元件,所以又稱電腦的心臟。CPU 主要用來做算術、邏輯運算,解釋每個指令的意義,並可能包含了儲存『最近常用』資料的快取記憶體,中央處理單元同時也控制電腦系 統中大部份的元件。通常在個人電腦當中 CPU 是一個超大型積體電路 (VLSI),而迷你級以上的電腦系統,CPU 可能是一塊包含許多元件的電路板,甚至由許多電路板組合而成。一套電腦系統通常使用一個CPU,但是伺服器電腦或是較大型的電腦 ,則可能由多個 CPU 同時工作。在 IBM 相容性個人電腦上,最早期為十六位元的 8086、8088,它們都具有十六位元的暫存器,可以定址到 1 MB 的空間,那時是以 PC/XT 為第一部十六位元個人電腦。隨後的 PC/AT 是以 80286 為 CPU,它一樣是十六位元的資料匯流排與暫存器,但是具有二十四位元的位址匯流排,可定址到 16 MB。隨後 Intel 推出了純三十二位元的 CPU 80386DX,它提供了三十二位元的暫存器、三十二位元的內部與外部資料匯流排、三十二位元的定址匯流排,所以可定址的空間可 達 4 GB (二的三十二次方)。另外,Intel 也推出了一個簡易版的 80386SX,具有相同的三十二位元內部資料匯流排,但是 CPU 對外的資料匯流排只有十六位元,定址匯流排則與 80286 一樣為二十四位元。接在 80386 之後的當然稱為 80486,同樣的也分為 80486DX、80486SX,後者不具有算術處理器的能力,其餘的匯流排寬度一樣都是三十二位元。此刻Intel 的競爭者紛紛出現,AMD 推出 Am486DX、Am486SX 加入市場,而Cyrix 也推出 Cx486DX 湊一腳,強調相同的運算速度,價格卻低 20% 到30%,因此 Intel 又推出內部時脈比外部時脈為快的 80486DX2、80486DX4 的產品,如此一樣的主機板時脈,但卻可以得到更高的處理速度。到了 Pentium、PentiumPro、Pentium II、Pentium III 時代,同樣三十二位元的暫存器、三十二位元的內部資料匯流排與定址匯流排,但是外部資料匯流排擴充為六十四位元,這可以加速 CPU 與主機板其它元件的資料流通,此刻算術處理器都已經是內建在 CPU 內部了,而 PentiumPro、Pentium II、Pentium III 還將第二層的快取記憶體 (L2 cache) 放入 CPU 內部。在這個等級,AMD 和 Cyrix 所推出的競爭產品分別稱為 5k86、k6 與5x86、6x86、MediaGX。除了 Intel、AMD、Cyrix 之外,IBM 也製造和 80486 相容的 CPU,Motorola 公司也製造 Macintosh 電腦所使用的 PowerPC CPU,而在其它工作站市場上,以 DEC (Digital) 的 Alpha 系列 CPU 與 Sun 公司的MicroSPARC、SuperSPARC、UltraSPARC 系列較為有名。 |
cookies (中文:餅乾) |
何謂Cookie? Cookie是網站送至您的瀏覽器之一串簡短文字。Cookie並非電腦程式,它亦無法回復或變更任何您硬碟中的任何其他資料、 傳播電腦病毒或找到您的電郵地址。目前,網站利用 Cookies去鼓勵使用者瀏覽。一般而言,Cookies可儲存使用者之名稱(ID)及密碼(Password)、個人網頁、 辨認網站被瀏覽的部份或追蹤購物籃(shopping cart)中的選擇。 (1) Cookie是可以讓網頁伺服器辨識使用者資料的功能,並留存記錄之用的資訊集合。 (2) Cookie 會存放您對特定站台的設定,而讓網站更能有效地幫助您。
Cookie 的使用方式 (1) 目前大部分的網站使用 Cookie 來為他的客戶提供各種有用的功能。不過 Cookie 只識別您的電腦,不會識別您的身份。 (2) 大部份的瀏覽器都預設接受Cookie;但 是,您也可以選擇拒絕接受 Cookie。
您可選擇開放或關閉Cookie的使用在Netscape的「功能設定」的「進階」或是 IE的「Internet選項」的「安全性」中選擇修改瀏覽器對Cookies的接受程度,包括接受 所有cookies、設定cookies時得到通知、拒絕所有Cookies等三種。 |
ComPort (中文:串列埠) |
串列埠指的是電腦系統中用來做通訊端的設備,通常在 IBM-PC 中是和電話線連接,可和遠方的電腦或傳真機進行溝通,它又稱為 serial port。 COM port 是在 PC 中慣用的名詞,請參見 serial port。 |
Compatibility (中文:相容性) |
許多電腦的硬軟體產品雖然品牌不同,但卻具有相同的功能,我們稱這些產品的相容性很高。例如 MS-DOS 作業系統原先是為 IBM 個人電腦而設計的,但是由於許多電腦硬體製造商看好這個市場,因此紛紛推出和 IBM 個人電腦相容的產品,使得這個作業系統也可以在這些電腦上面執行。相容性產品的推出,最主要歸功於原製造商的開放性政策,使得購 買者對於相類似的產品有更多的選擇,最後造福的是廣大的消費者。 |
Com Port (中文:串列埠) |
串列埠指的是電腦系統中用來做通訊端的設備,通常在 IBM-PC 中是和電話線連接,可和遠方的電腦或傳真機進行溝通,它又稱為 serial port。 COM port 是在 PC 中慣用的名詞,請參見 serial port。 |
Code (中文:程式碼) |
code 有多重的意義,有時代表 character code,即字元碼,常見的有英文的 ASCII 碼和中文的 Big-5 碼等;在程式語言當中,code 所指的便是程式碼,例如組合語言程式碼 (assembly program code)、原始程式碼(source code) 等。 |
Clock (中文:時脈) |
在個人電腦主機板都有一個能計時的電路,它能不斷的計算目前的日期和時間,就好像一個電子錶一樣。通常電腦的時鐘是由一個石英震 盪器產生固定的頻率,電腦系統再將它除以一個固定的頻率,便可用來計算時間。最早期的電腦時鐘是由震盪器產生每秒 1.192755 MHz 的頻率,硬體線路將這個頻率除以 65536,得到一個數值:1,192,755÷65,536=18.2,這個數值便是8253 計時器每秒產生 18.2 次頻率的由來。作業系統也是利用這個頻率來計算 DOS 的時間。
早期 PC 主機板不具有電池,所以在每次電腦開機時,系統的時鐘都是由1980 年 1 月 1 日凌晨 12:00 開始,在 PC/AT 之後,主機板的設計增加了一個充電電池,使得系統的時鐘即使在電腦電源關閉時,也能照常運作。
Clock 有時也表示電腦的速度,單位是 MHz,請見 clock tick。 |
client/server (中文:主從式架構) |
一種區域網路 (LAN) 的網路架構,client 是指提出需求的機器,如網路上的工作站 (workstation) 或者是個人電腦;server 是一種供給 client 端所提出需求的機器,如檔案伺服器 (file server) 或主機 (host)。
Client 與 server 負責的工作也各有不同,client 端主要負責運算及應用程式的執行;而 server 主要的工作在於處理共享的資源、存取 client 端對 server 所提出對資料庫的需求及對於安全機制的控管。
比起點對點網路 (peer-to-peer network) 來說,client/server 網路的缺點在於安裝的成本較高,維護不易,且工作站的資源不能分享,因為伺服器主宰了整個網路的運作,但是卻有『集權式』管理的 優點。 |
client (中文:用戶端) |
在網路系統中,負責管理整個網路運作,提供系統軟體資源的電腦稱為檔案伺服器 (file server),提供印表能力的電腦稱為列印伺服器 (printer server),統稱為 server。除了 server 以外,其餘連接到此網路系統的電腦稱為客戶端 (client),客戶端通常取用檔案伺服器當中的應用軟體來執行,所以它可以不需要硬式磁碟機,或是僅需要小量的儲存空間,因 為應用程式和作業系統都是儲存在檔案伺服器上。但某些客戶端電腦也可獨立執行一些應用軟體,或是不需要和其它電腦連線的單機軟體 。在 Windows 作業環境當中,當我們利用動態資料嵌入 (DDE) 的功能,將某一個應用程式的資源放到另一個應用程式當中,負責接收資源的應用程式也稱為客戶端應用程式 (client application),而掌控資料來源的程式則稱為伺服器應用程式 (server application)。 |
class (中文:類別等級) |
在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OOP) 當中,針對一個物件 (object) 可以做的許多動作 (或稱為副程式),都應該算成同一個種類,某個對物件 A 可達成的工作可能無法對物件 B 去做,所以將相同物件動作的程序集合起來,便稱為一個類別 (class),所以在 OOP 的類別就好像傳統程式語言的程式庫,只不過類別是經過適當分類的程式庫。在 Internet 的 IP address 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該位址所代表的網路等級(class) 為何,目前由大到小分為 A、B、C、D、E 五級,其中 IP address 的第一組數字是在 0 到 127 之間的是屬於 A 級網路。 |
CISC (中文:複雜指令集電腦) |
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代表電腦系統具有許多功能強大的指令,每個指令的複雜度不同,所以在 CPU 當中各指令的微指令(micro instruction) 長度也有所差異,因此在 CPU 的線路設計上便不易做到最佳化,目前的 Intel 80x86 系列和 Pentium 都是屬於 CISC。
相對的,RISC 是指電腦系統僅具有少數的指令,但是每個指令的執行時間相當短,因此 CPU 可以用相當高的時脈 (clock) 來運算,對於少數專業的應用能發揮很大的功效,由 Motorola、IBM、Apple 所發展的 PowerPC 便屬於 RISC。
目前新一代的電腦系統大多朝向 RISC 的晶片發展,但是傳統的 CISC 晶片仍有它的空間存在。使用 RISC 的電腦在作業系統、編譯程式上需要更多的邏輯將高階指令或是程式語言轉換為微指令 (micro-instruction)。 |
Chipset (中文:晶片組) |
在主機板上的控制晶片稱為 chipset,在不同的主機板上這些控制晶片的數目不盡相同,早期的 Pentium 60/66 晶片組約有 5、6 顆,後來演進為3、4 顆,目前 Pentium II 的 chipset 通常簡化成兩顆晶片,在 CPU 附近的稱為『北橋晶片』(系統主機晶片),在匯流排附近的則是負責週邊設備的『南橋晶片』(週邊設備晶片)。 |
Chip (中文:晶片) |
將積體電路封裝之後的產品稱為 chip,晶片依照功能來分,有記憶體晶片、BIOS 晶片、CPU 晶片、控制晶片、快取記憶體晶片等。 |
Chief Knowledge Officer (CKO) (中文:知識長) |
知識長的重要性在於能把資訊有效的整合,讓知識順利的產出,並能夠同時理解來自市場、行銷、管理、研發各種來源的資訊,消化吸收 ,讓企業所需的知識能夠有效形成。做好知識管理才能真正的為企業帶來價值。 |
CGI (中文:共用閘道界面) |
CGI 是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的縮寫,這是指定在網際網路當中,WWW 伺服器與外部應用程式溝通 (傳送或是接收訊息) 的一個通訊協定,目前已經成為大部份的 WWW 伺服器遵循的標準。
利用 CGI,網站伺服器可以接受使用者的請求 (通常是存取資料庫的資料) ,Web 伺服器會為此 CGI 程式建立一個新的行程,並且根據 CGI 程式的需求來存取伺服器當中的資料,並以 HTML 的形式輸出到使用者端,所以使用CGI 程式可以動態的回應使用者對於網頁 (網路伺服器的資料庫) 的某些查詢動作,而通常我們可以使用 Visual Basic、PERL、C/C++、Java 等各種程式語言來撰寫 CGI 程式。 |
Cellular Phone (中文:蜂巢式行動電話) |
蜂巢式行動電話的由來,是因為整個通訊網路建設方式,基地台與基地台間,以及與交換機間的配置,剛好形似蜂窩狀而得名。
建置成蜂窩狀是跟基地台收訊範圍,以及頻率的分配使用有關。一般在計算基地台的收訊範圍時,是以基地台無線電發射所及的圓周直徑 或半徑計算,光一個圓周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有好幾個圓圈,蓋滿整個區域才行,而形成蜂窩狀配置。
行動電話的使用,是靠手機與基地台間以相同無線電頻道溝通,當使用者開車或移動時,收訊範圍隨時會從一個基地台變換到另一個基地 台,為免收訊死角,圓與圓間一定會有重疊。原則上,細胞越多話務容量會越好,但是,不可以多到彼此干擾的地步。 |
CD-ROM (中文:唯讀光碟) |
CD-ROM 為 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 的縮寫。它是由金屬和塑膠所製成直徑 12 公分、厚度 1.2 公釐的圓形薄片,CD 的出現最早是由 Philips 和 Sony 兩大公司所制定的『紅皮書』(Red Book) ISO 10149 標準,裏面描述了小型雷射碟片數位音樂標準 (Compact Disk Digital Audio Standard),至今我們所聽的 CD 唱片仍遵循這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使得 CD 片可提供 74 分鐘的音樂,足夠錄下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或是約 650 MB 的資料。
目前電腦界用途最廣的 CD-ROM 是由『黃皮書』(Yellow Book) 遵循 ISO 9660 所製定的標準,在每一個 sector 當中儲存 2048 位元組的資料 (其餘的 304 個位元組存放檢查及錯誤修復資訊),『綠皮書』(Green Book) 則制定了可播放 MPEG 互動數位電影 (interactive digital movies) 和視覺資料 (visual data) 的 CD-I 格式,這種格式通常不需要資料百分之百正確,所以在每個磁區省略了某些錯誤偵測的空間,大約可以儲存 740 MB 的資料,另外有『橘皮書』(Orange Book) 所制定的是可寫一次 (write once、CD-R) 和磁性光學 CD (magneto optical CD) 的標準。
一般在市面上所出售的 CD-ROM 都會標榜資料傳輸速率是幾倍速,標準 (最早期) 的一倍速光碟機的資料傳輸速率是 150 Kbps,目前的光碟機便以此為單位來展示它的速度,例如四十倍速光碟機的傳輸速度約是 6 Mbps。
總而言之,CD-ROM 是用來儲存數位資料的媒體,它無法寫入資料,但卻可儲存大量的資料,所以在目前電腦軟體越來越龐大的趨勢中,有越來越受歡迎的跡 象,而第二代光碟機 DVD 的出現,更提供了更高容量的選擇。 |
CCD (中文:電荷耦合設備) |
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是一種對光線敏感的電路裝置,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 便是利用殘留在 CCD 上面的訊息,將每個圖點元件對光的敏感度轉換為影像資料儲存,通常靜態數位相機可以達到 1200×1000 的解析度,已經直逼傳統相機。 |
CATV (中文:有線電視) |
CATV (Cable TV、Community Antenna TV) 是利用同軸電纜傳輸影像和聲音訊息,以取代傳統利用超高頻微波傳遞影像的技術,提供較高的頻寬和較多的頻道給付費的使用者,這種 架構在國內俗稱『第四台』,意指台視、中視、華視之外的電視節目。CATV 大多使用 75 歐姆的 RG-59 作為傳輸媒介,使用 Type F 的接頭,這和區域網路所使用的 RG-58 (50 歐姆) 有些不同。
目前有線電視已經成為許多家庭最重要的娛樂、休閒活動來源,節目多元化、國際化和社區化,提供一般民眾更多的資訊來源。未來有線 電視的發展趨勢是結合互動式電視 (interactive TV),使得觀眾真正成為操縱電視的主人。 |
Case (中文:機殼) |
在電腦硬體當中,case 的另外一種意義是『機殼』。一般個人電腦系統的主機板 (main board)、電源供應器 (power supply)、軟/硬式磁碟機、光碟機 (CD-ROM)、介面卡、記憶體 (memory)、CPU 等,都是裝置在一個金屬外殼當中,該外殼稱為 computer case,一般在國內皆簡稱為 case。 |
CardBus (中文:卡式匯流排) |
CardBus 顧名思義,便是如名片型 (card) 的匯流排 (bus),它和目前筆記型電腦的擴充介面 PCMCIA 同為一種和週邊裝置溝通的介面,為最近業界研發的新規格,目前使用此介面的筆記型電腦並不多,不知道是否在未來將有一場 CardBus 與 PCMCIA 介面的大戰? |
cancel (中文:取消) |
當我們準備更改電腦軟體當中的某些設定,或是回應電腦所提出的問題之後想反悔剛剛的命令,則這個動作稱之為取消。通常鍵盤左上方 的 Esc 鍵是用來達成這個目的,某些系統則是以一個按鈕來執行取消的功能。取消和復原 (undo) 不同,後者是在發生改變之後反悔,前者則在還未發生改變時便反悔,在時間上較早。 |
CAM (中文:電腦輔助製造) |
CAM 是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的縮寫,譯為電腦輔助製造,也就是說利用電腦來控制所有原料的調配、結構的設計和外型的組合。在工業界常將電腦輔助設計及電腦輔 助製造合稱為 CAD/CAM,強調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係。基本上來說,CAD 是先前的步驟,在完成設計之後,利用CAM 來製造成產品。 |
CAI (中文:電腦輔助教學) |
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是以電腦系統軟體來輔助教學的一種技術,目前在國內的 CAI 教學主要以國中、小學為主,例如對於數學方面的 CAI,軟體可以利用亂數產生隨機的數字,要求小學生求出計算的結果,若正確則給予獎勵,若回答錯誤則提供正確答案;例如國文或 是英文的CAI,則是以隨機的方式由電腦題庫抽出題目考使用者,或是以反覆的畫面增加使用者的記憶,一般來說均能達到比書本強的 效果。
尤其電腦硬體在加上多媒體配備之後,CAI 更可利用音效或是圖片等效果來增加使用者的學習興趣,所以對於需要發出聲音的語言學習軟體,例如英漢字典、實用英文會話等,也都 是一般社會人士十分需要的 CAI。在國內,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製造商以協和、甲尚、第三波等公司為主。 |
CAD (中文:電腦輔助設計) |
CAD 是 Computer Aided Design 的縮寫。電腦輔助設計都是一個繪圖的工具,包括滑鼠或數位版、繪圖機等硬體和 CAD 軟體,一般 CAD 指的是其中的軟體而言,這些軟體大多應用在建築、工程、汽車、太空計劃和室內設計方面。
CAD 所繪製的圖形大多為向量式 (vector) 的,而非位元映射式(bitmapped),所以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將圖形的某一部份放大,這個功能在做細部設計時相當有用,反 之,利用位元映射式儲存的圖形便無法達到此種功能。因為電腦輔助設計通常和電腦輔助繪圖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有一個相關名詞 CADD 指的便是『電腦輔助設計與繪圖』(Computer Aided Design & Drafting)。 |
Cache Memory (中文:快取記憶體) |
電腦系統在讀取磁碟機或光碟機中的資料時,因為相關資料通常是放在連續的位置,所以磁碟機在讀取某一塊區域的資料之後,下一個讀 取的動作常常是下一個連續的區域,為了減少讀取磁碟機的次數,間接的提昇磁碟 I/O 的效率,所以在電腦系統中設計一塊記憶體,這記憶體可以由硬體或軟體來控制,通常它的功能是在讀取磁碟資料時,多讀取一些相關位 置的資料放入這個記憶體當中,若下一個讀取的動作要讀入的資料是在這記憶體時,我們便不需要實際上的磁碟動作,而只要從剛剛的記 憶體內容取出即可。這塊記憶體稱為快取記憶體,又有人稱為快捷記憶體。其動作稱為快取 (cache、caching)。因為這個記憶體通常是用於磁碟設備,所以又稱為磁碟加速器(disk accelerator) 或磁碟快取 (disk cache)。
快取記憶體通常包括讀取和寫入兩種功能,我們可設定這兩種功能是否發生作用,讀取的功能如上所述,寫入的功能則是將要寫到磁碟當 中的資料暫時存入快取記憶體中,CPU 便可處理其它事情,這個作用類似緩衝區的功能。這種延遲寫入 (delay write) 的功能可能會在某些特定的狀況造成負面的作用,例如:在快取記憶體的資料尚未寫入磁碟機之前,我們便按 Reset 鍵重新開機,或是電腦發生當機的現象,於是我們要寫入的資料便遺失了,為了解決這類的情況,所以我們可關閉快取寫入的功能,某些 快取軟體還可自動偵測使用者是否按下 Ctrl+Alt+Del 三個鍵,以便即時寫入資料。
某些先進的硬式磁碟機內建硬體的快取記憶體,它用硬體線路來模擬快取記憶體的功能,這種作法比軟體的快取記憶體更有效率,唯成本 較高。
在 CPU 執行程式時,通常也需要不斷的存取主記憶當中的程式碼以及資料,又由於 CPU 的時脈通常比主記憶體的時脈為快,所以 CPU 要連續存取記憶體時,必須等待數個時脈週期 (稱為 wait state),於是硬體工程師在設計 CPU 時,也將快取的能力應用在 CPU 上,在 Pentium II 分別有 8 KB 的指令快取記憶體以及 8 KB 的資料快取記憶體,這種記憶體的速度通常比主機板上的 SDRAM 快許多,所以它可以使用和 CPU 相同的時脈工作,這種快取記憶體通常稱為 L1 cache。
而主機板上也有速度比 SDRAM 快的 SRAM 作為另外一個層次的資料快取記憶體,稱為 L2 cache,Intel 在推出 PentiumPro 之後,已經將 L2 cache 放在 CPU 內部,藉以加速主記憶體的存取速度,而 Pentium II 則是採用和 CPU 本身分離,不過仍然是在一小塊電路板上放置 CPU 本體及 L2 cache 一起販售,因而使得 Pentium II 體積增大不少。 |
Cable Modem (中文:纜線數據機) |
纜線數據機是使用有線電視的同軸纜線作為傳輸媒介,並將纜線所傳輸的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訊號的一種數據機,纜線數據機是根據 IEEE 802.14 所定義的有線電視網路而制定的,它使用 75 歐姆的 RG-59 同軸纜線,其速率通常介於 500 Kbps 及 30 Mbps 之間,通常 Cable modem 必須配合Ethernet 網路卡使用,它能夠將由有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類比訊號轉換給電腦系統的網路卡使用,這種網路在國內也稱為『寬頻網路』。 |
Cable (中文:纜線、排線) |
電纜又稱為排線,是用來連接不同週邊設備,提供傳送資料管道的設備。例如在電腦內部有連接主機板匯流排 (bus) 介面卡和硬碟之間傳送硬碟資料的排線、在顯示介面卡 (display card) 和電腦螢幕之間,有傳送視訊資料的排線、在電腦主機和印表機中間,也有傳送列印資料及印表控制碼的排線,所以說排線在電腦系統中 可說是無所不在。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18 10:37上午 | IP記錄
|
|
|
DVD-RAM (中文:可讀寫數位影音光碟) |
DVD-RAM 是 Digital Video Disk - Random Access Memory 的縮寫,它是用來可以製作 DVD 的儲存媒體,一般是以 SCSI 為介面與電腦連接,利用DVD-RAM,我們可以在 DVD 光碟上記錄或是刪除資料 (類似 CD-RW 的 DVD 版)。通常 DVD-RAM 的光碟片可以分為單面及雙面兩種,目前單面容量為2.6 GB,雙面則加倍為 5.2 GB。
DVD-R 是用來記錄 DVD 光碟的另一種格式,但是它無法像 DVD-RAM 一樣刪除不使用的資料,通常 DVD-R 單面可以儲存 3.8 GB 的資料。 |
DVD (中文:數位影音光碟) |
DVD 是 Digital Video Disk (或 Digital Versatile Disk) 的縮寫,它的外觀與一般 CD 音樂或是資料光碟片相當 (直徑 12 公分),但是利用新的儲存技術,單層單面 (DVD-5) 可以存放 4.7 GB 的資料,這個容量足以存放 133 分鐘高畫質的動態影片,若是使用雙層單面 (DVD-9) 光碟,則儲存容量可以擁有 8.5 GB,使用單層雙面 (DVD-10) 的光碟,則儲存容量達9.4 GB,若使用高密度的雙層雙面 (DVD-18) 光碟片,則記憶容量更多至17 GB,這種容量以 MPEG-2 的技術儲存畫面,可達 8 個小時之久,因此用來作為儲存動態視訊以及音效的儲存媒體尤其能夠發揮它的長處,一般 DVD 的解析度設定為 720×480 (MPEG-2)。若電腦等級是在 Pentium II 266 以上,則可以使用軟體播放程式來觀看 DVD 影片,否則則必須搭配一片MPEG-2 解壓縮卡。
因為儲存容量是如此龐大,因此除了畫面使用高畫質的 MPEG-2 之外,在音效上更支援了 Dolby 實驗室的 AC-3 數位環繞音效 (Dolby Digital Surround Sound),以 384 Kbps 到 448 Kbps 的速率儲存 5.1 聲道 (五聲道為左前、右前、左後、右後、中央,另外則是加強的重低音 subwoofer) ,並在同一片光碟上支援達三十二種語言的字幕,在聲音方面可以使用24 位元、96 KHz 的取樣頻率,比起音樂 CD 的 16 位元、44.1 KHz 要好許多,而純音樂的 DVD Audio 也是以此為基礎。
DVD 又稱為第二代視訊光碟 (VCD 2),因為許多人將它視為 VCD (Video CD) 的改良版,常見的是以唯讀光碟的形式存在,所以也稱為 DVD-ROM,可製作 DVD 光碟的機器稱為 DVD-RAM。關於各種不同的用途,DVD 共有 A、B、C、D、E 五種規格,分別制定了 DVD-ROM (DVD 光碟機)、DVD Video (DVD 影片)、DVD Audio (DVD 唱片)、DVD-R (DVD 燒錄機)、DVD-RAM (可重複讀寫 DVD 光碟機) 五種標準。
某些市售的 DVD 影片 (DVD Video) 將全世界分為六個不同的區域,以指定DVD 機器和影片『區域碼』(Regional Code) 的方式來鎖碼,DVD 影片必須與機器使用相同的區域碼才可以播放,以避免 DVD 盜版的情況。第一區為美加地區,第二區則是西歐、北歐、南非、日本,第三區為東南亞地區 (包括台灣),第四區為中南美洲、紐西蘭、澳洲等地,第五區為俄羅斯、蒙古、中亞、非洲、北韓,盜版嚴重的中國大陸則自成第六區 。鎖定區域碼的影片大多來自於美國八大影業公司,一般 DVD 影片則無鎖定區域碼 (Free Regional Code),可以自由的在任何 DVD 機器上播放。 |
DSTN (中文:雙掃描液晶顯示器) |
DSTN (Dual-Scan Twisted Nematic) 是屬於 LCD 顯示器的一種形式,它是藉由將螢幕顯示區域分割成為兩個掃描區,來加強螢幕更新畫面時會產生的對比效果,使得螢幕所顯示出的色彩 較為鮮艷。 |
driver (中文:驅動程式) |
驅動程式有時稱為設備驅動程式 (device driver),它指的是一個系統軟體,用來作為電腦系統和硬體設備之間的介面。
因為電腦系統在設計時都是具有彈性的,許多設備都是在後來才加入系統中的,然而,電腦系統在當初建立時無法了解每一個週邊設備的 使用方式,於是要透過一個系統程式來做為橋樑,這個程式會幫助電腦系統『了解』如何和週邊設備溝通,我們稱這個系統程式為『驅動 程式』。
每一個設備通常有自己的驅動程式,種類相同的硬體其驅動程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同樣是印表機,雷射印表機和點矩陣印表機的驅動程式 便不同;同樣一台螢幕,在不同的顯示介面卡也要使用不同的驅動程式,所以驅動程式已經成為電腦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印表機的 驅動程式,它的工作是將應用程式的印表命令,轉換成印表語言,之後交由印表機列印。
在 DOS 的模式之下,通常驅動程式是一開機便設定完成,由 CONFIG.SYS 檔案載入,若要改變或刪除驅動程式,都要重新開機才能發生作用。這一類的驅動程式,通常副檔名為 .SYS。
在 Windows 環境下,驅動程式變得更為重要,但因 Windows 為驅動程式制定一套標準,在這個標準之下,所有 Windows 的應用軟體都可共享同一個驅動程式,所以硬體製造商大部份都會提供 Windows 的驅動程式,如此一來對於使用者來說方便不少,只要硬體提供了 Windows 的驅動程式,便不用再考慮軟體相容性的問題了。Windows 的驅動程式通常以 .DRV 為副檔名。 |
DRAM (中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
DRAM 是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的縮寫。一般電腦系統使用的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 可分為動態 (DRAM) 和靜態 (SRAM) 兩種,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一個位元只使用一個電晶體 (transistor),而該電晶體需要週期性的電源補充,以保持在記憶體內的資料不致流失,而後者的每一個位元使用六個電晶 體組成 flip-flop 來保有資料,也因此不需要週期性的電源補充,所以 SRAM 的速度較快,但價格也較高。
主記憶體一般都是 DRAM,而在主機板上的快取記憶體 (L2 Cache) 則是採用 SRAM。DRAM 晶片上常標示記憶體的存取速度,如 xxxxx-6 表示存取速度為 60 ns,而 SRAM 通常在 15 ns 以下。
在個人電腦的主記憶體大多將八顆 DRAM 記憶體組成一個記憶體電路,一般可以分為三十二位元的 SIMM 與六十四位元的 DIMM 兩種,而前者的外觀為72 pins,後者則為 168 pins。 |
download (中文:下載) |
下載是指將某一些軟體資料由電腦系統傳送到週邊設備的過程,例如將某一個字形資料,透過列印埠傳送到印表機,便可稱為 downloading font。而利用數據機 (MODEM) 將檔案由遠端電腦 (remote computer) 傳至目前的電腦之動作,也稱為 download。相反的資料傳送動作稱為 upload。 |
down (中文:當機) |
因為作業系統的缺失、外在的硬體因素 (如停電),或是在多工作業系統之下各個工作的互相干擾,導致系統無法正常運作的情形,稱之為當機。通常當機最主要的原因,在個 人電腦上可能是因為作業系統的不穩定或是系統資源 (例如記憶體) 的不足,在某些狀況之下,當機之後系統的反應異常遲鈍,但是仍然可以使用,此時通常系統操作者的作法是將電腦關閉之後,再行開啟 ,某些作業系統在重新開啟電腦之後,可能會自動修復某些系統上的錯誤,例如 Windows 95/98 會進入安全模式來執行這些動作。 |
dot-matrix printer (中文:點矩陣印表機) |
點矩陣印表機是利用許多細小的撞針撞擊色帶,而使色帶和紙張接觸的部份產生影像來印出文字或圖形,這是早期一般配合個人電腦使用 最廉價的印表機,它的好處是可以利用複寫報表紙來進行列印並複寫的動作,缺點是較為吵雜,目前大多被噴墨式印表機或是雷射印表機 取代。通常根據印字頭的不同,可分 9 針和 24 針兩種。某些點矩陣印表機提供彩色色帶,使得它也具備列印彩色影像的能力。
點矩陣印表機通常以 CPS (每秒鐘列印的字元數) 為速度的度量單位,而它所列印的字元數目是以內建的標準英文字體而言,通常有 180 至 600 CPS 。而解析度則以 180 和 360 DPI (每英吋圖點數) 居多。 |
DOS (中文:磁碟作業系統) |
DOS 為 Disk Operating System 的縮寫,指的是以磁碟機為基礎的作業系統,這個名稱由 MS-DOS 或 PC-DOS 最早使用,發展至今已成為 IBM 個人電腦上最受歡迎的作業系統。目前除了 MS-DOS 之外,IBM 的 PC-DOS 和Digital Research 的 DR-DOS 也是可用於 IBM-PC 的作業系統,我們常以DOS 泛指在個人電腦上使用的作業系統。我們可以在 Windows 作業系統當中執行『MS-DOS 模式』,作業系統會準備一個 MS-DOS 的文字環境畫面 (或是視窗,端視使用者的設定而定),我們可以在上面執行大部份的 DOS 程式 (純英文版的程式大多可以執行,但是牽涉到顯示模式的中文系統,則不能保證在各種顯示卡都可以工作)。 |
domain name (中文:網域名稱) |
網域名稱在區域網路當中,是由網路伺服器所指定的一群工作群體名稱。在廣域網路當中,則是一般使用者目前在網際網路上所以看到的 網址,例如www.ibm.com 的格式,若是台灣地區的 www 站台,還可以在後面加上 .tw 以示區別,但是實際在網際網路上的位址稱為 IP address,兩者之間的轉換電腦稱為 DNS。
在網際網路上,domain name 大致上分為四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主機名稱,如 www,第二部份為公司名稱,如 microsoft,第三部份為網域的種類,常見的種類參考下表,最後一個部份則為區域,例如 tw 代表台灣、jp 代表日本、uk 代表英國、ca 代表加拿大,au 代表澳洲,美國地區則不須此部份。一個具有四個部份的完整 domain name 例如www.microsoft.com.tw,其長度最多不可超過 256 個字元,而每個部份最長則不可超過 63 個字元。 |
domain (中文:網域) |
網域所指的是在區域網路或網際網路上,一群工作站所組成的集合。 |
document (中文:文件) |
根據統計,文件是電腦所處理的大部份資料,也就是說在辦公室當中,使用者在電腦前面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文件資料。一般文件檔 又稱 text 或簡寫 doc,而其副檔名也就自然而然為 .TXT 或 .DOC。 |
DNS (中文:定義域名稱伺服器) |
DNS (Domain Name Server、Domain Name System) 所指的是在 Internet 上,能夠將使用者所輸入的定義域名稱 (domain name) 轉換為對應的 IP 位址 (IP address) 的電腦主機,這個對應關係必須是唯一的。
因為在現實社會當中,使用 Internet 的機會大為增加,若是要求使用者強行記憶 139.175.10.10 這類的 IP address,可能經常會發生錯誤,所以目前均以類似 http://www.seed.net.tw 這類的 domain name 來幫助記憶,這種轉換過程也就是 DNS 的主要工作。
IP 位址是由四個位元組所組成的數字,每一個數字都可以使用 0 到 255 的數字,不過不同的數字範圍代表不同的網路規模,而 domain name 長度限制為 255 個字元,通常分為四個區段,第一個區段代表主機名稱,例如上面範例的 www,第二區段則是公司或是機構名稱,例如 seed,第三個區段為類別,例如 net 代表網路公司,第四個區段則為國家或是區域,例如台灣為 tw,在美國地區的網站則通常省略第四個區段。有關 IP 位址與網域名稱的說明請參見 IP address 與 domain name 的說明。 |
DLL (中文:動態連結程式庫) |
DLL (Dynamic Link Library) 是一種在執行時期,才被呼叫程式所載入的執行時期程式庫 (run-time library)。這種程式庫用於 Windows 系統,許多 Windows 上的應用程式都要相對應的 DLL 程式庫才能執行,例如以Visual Basic 撰寫的應用程式,需要有 VBRUNx00.DLL 檔案才能執行,否則會出現『Run-time error』的錯誤訊息。
DLL 的好處是可以節省應用程式的大小,因為程式庫的內容不必鏈結到每一個獨立的可執行檔 (EXE) 中,所以不同的執行檔可共用一個程式庫,無形之中減少了應用程式的大小;但是由於在執行時期,可執行檔才去找尋 DLL 並將它載入記憶體,所以也使得執行效率變慢。
DLL 的副檔名大多是 .DLL,但是 .EXE、.DRV 或是 .FON 也可以當成動態的程式庫,在記憶體當中被其它應用程式所使用。 |
DirectX (中文:DirectX界面) |
DirectX 是由 Microsoft 所發展出來的一套 3D 應用程式介面,這個介面最主要是制定在電腦繪圖、電腦遊戲等需要大量立體動畫應用的應用程式介面,DirectX 包括了平面幾何、直線、圓形、立體座標和三角函數等函式,在 AMD 的 K6 系列 CPU 當中使用了硬體的 3DNow! 的技術,便是以硬體來製作部份 3D 介面所需要的指令。
DirectX 由三大元件所組成的,分別是控制高速顯示的 DirectDraw,它讓程式能夠直接存取繪圖介面卡的資訊,與控制語音卡的 DirectSound,它讓應用程式具有混音及多聲道的能力,最後則是控制輸入介面的 DirectInput ,這個元件用來接收鍵盤、滑鼠、搖桿等輸入裝置的指令。 |
directory (中文:目錄) |
在樹狀結構的每一個支點或分叉處,我們稱之為目錄。樹狀結構的最頂端稱之為根目錄,那是一個磁碟機最基本的目錄。我們通常是將一 群具有相同功能的檔案放在同一個目錄之下,每一個目錄都還可以有各自的目錄,於是那些各自的目錄就稱為原目錄的子目錄,反過來說 ,原目錄便是父目錄。在 Windows 95/98 當中,子目錄也稱為『資料匣』(folder)。 |
DIR (中文:顯示檔案命令) |
DIR 是在 MS-DOS 作業系統當中最常使用的指令,這個命令是用來顯示檔案或子目錄的建立或最後一次修改日期、時間、大小等資訊。使用者可利用『DI R /?』來查閱在 DIR 命令當中可使用的參數。例如找尋目前目錄當中有哪些檔案是『主檔名在四個字母以下,副檔名為.EXE』,而且找到之後以檔案大小 將它們排序之後輸出,則可以使用指令『DIR ????.TXT /OD』。 |
DIMM (中文:雙線記憶體模組) |
DIMM (Double In-line Memory Module) 是將記憶 IC 做在一塊電路板上,當我們安裝個人電腦的記憶體時,則只需要將 DIMM 安裝在主機板上即可。因為 DIMM 使用 64 位元的匯流排與主機板溝通,比起 32 位元的 SIMM 大了一倍,所以在 Pentium/Pentium II 主機板上只需要插一條便可以運作,並不需要成對安裝,常見的有 EDO-RAM 或是 SDRAM。
目前 DIMM 以 168 個接腳最多,提供六十四位元的記憶體存取匯流排,在高階個人電腦或是工作站上,使用的 DIMM 則以 200 接腳為主,提供七十二位元的存取匯流排,其中六十四位元為資料本身,其餘八位元作為 ECC (錯誤偵測碼) 使用。
在個人電腦上,主機板上較長的記憶體模組是 DIMM,較短的是 72 pins 的SIMM,最短的 (只有 DIMM 一半長) 則是八位元的 30 pins 記憶體模組,這通常只見於 80486 以前的主機板。 |
digital camera (中文:數位相機) |
數位照相機是利用數位化的資訊來儲存所拍攝得的影像,它利用一個可記錄影像的磁碟片或是 PCMCIA 等記憶卡,來儲存靜態影像,為了節省儲存媒體所使用的記憶空間,通常數位相機所拍攝的影像都是以壓縮檔案來儲存,常見的有 JPEG 檔案格式。拍攝到的相片可透過 RS-232 通訊埠或是印表機埠輸入電腦當中做影像處理,也可利用印表機印出,而不需要傳統相機沖印的步驟,而且沒有安裝底片的問題,十分適 合和時間賽跑的記者使用,因為它可以將所拍攝的影像直接存檔,再使用電子郵件傳送到報社。
目前數位相機的解析度和傳統底片相機還有一段差距,尤其在光源不足的地方,數位相機的清晰度較傳統相機遜色,但是數位相機通常都 有一個 LCD 顯示幕,可以立即觀看所拍得的相片,而且所拍攝的影像也可以透過此顯示幕來刪除,這便是傳統相機比不上的地方。若我們要將真實相 片輸入電腦中,便應該使用 scanner。
數位相機另一個名稱是『數位靜態相機』(DSC、Digital Still Camera),用以和數位動態攝影機區別,目前數位相機大多使用 CCD 或是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的技術來擷取影像。 |
dialog box (中文:對話框) |
在一般的應用軟體當中,當系統發生一個突發狀況,或要求使用者提供某一個訊息時,在螢幕上出現的一個視窗,來要求使用者做決策, 這個過程就好像應用程式在和使用者『對話』(dialog) 一樣,所以我們常稱這一類的視窗為對話框。對話框在 Windows 作業環境當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系統物件。 |
DHTML (中文:動態HTML) |
DHTML (Dynamic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是 HTML 的改良,也就是讓HTML 加上動態效果,利用 behavior,網頁設計人員可以將網頁的架構與內容分離,將 HTML 的『動作』部份以 script 方式撰寫,利用 CCS (Cascading Style Sheet) 將動作架構在 HTML 物件上,此外,DHTML 將可以在網際網路上,開發 N-Tier 的程式 (在 Client/Server 架構上,增加另外的層次在 Client 與 Server 之間)。微軟公司的 IE 5.0、Visual Studio 6.0、Office 2000 都支援 DHTML。 |
DHCP (中文:動態主機配置協定) |
DHCP 是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的縮寫,它是使用在TCP/IP 通訊協定當中,用來暫時指定某一台機器 IP 位址的通訊協定,使用 DHCP 時必須在網路上有一台 DHCP 伺服器,而其它機器執行 DHCP 客戶端。
當 DHCP 客戶端程式發出一個廣播訊息,要求一個動態的 IP 位址時,DHCP 伺服器會根據目前已經配置的位址,提供一個可供使用的 IP 位址和子網路遮罩 (subnet mask) 給客戶端。通常 DHCP 分配 IP 位址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固定的 IP 位址,每一台機器都有各自固定的 IP 位址,這個位址是固定不變的,適合區域網路當中每一台工作站的位址,除非網路架構改變,否則這些位址通常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第二 種是動態分配,每當電腦需要存取網路資源時,DHCP 伺服器才給予一個 IP 位址,但是當電腦離開網路時,這個 IP 位址便被釋放,可供其它工作站使用,例如 ISP 網路公司在用戶撥接上網之後,才賦予一個 IP 位址。另外一種是由網路管理者以手動的方式來指定。若 DHCP 配合 WINS 伺服器使用,則電腦名稱與 IP 位址的映對關係可以由 WINS 伺服器來自動處理。 |
desktop (中文:桌面) |
在 Windows 等多視窗應用程式的最底層,通常是黑色的部份,但是我們可利用『控制台』中『桌布』的設定,將它改為某些指定的圖案,如此一來視 窗的最底層便會變得較繽紛,這個圖案可以稱為視窗的『桌面』(desktop) 或稱『桌布』(wallpaper)。這個名詞的另外一個含意是『桌上型』,如 desktop publishing (桌上型排版)、desktop PC (桌上型個人電腦) 等。 |
Delphi (中文:Delphi編譯程式) |
Delphi 是希臘的一個古都,這是一套由素有『軟體小巨人』之稱的Borland 公司 (現已經更名為 Inprise 公司) 所推出的視窗軟體發展系統,它是以物件導向 Pascal (Object-Oriented Pascal) 為發展核心的視覺化 (visual) 程式開發工具。
這一套程式開發工具於 1995 年 3 月推出以來,在國外已經造成相當大的震撼,挾著『Visual Object Pascal』的口碑,某國外雜誌甚至將其視為『Visual Basic killer』(VB 殺手),可見它的威力。除了視覺化、物件導向式的程式設計方式之外,Delphi 最大的優點在於程式所編譯出來的執行檔式純粹的執行檔,不必經過 DLL 動態鏈結的步驟,所以號稱比 p-code (早期 VB 執行檔的格式) 快上十到二十倍,從此對於迷戀於視窗環境,但卻又不滿於程式的執行效率的程式設計師,除了 Visual C++、Borland C++ 之外,終於有了另一種選擇,由於愛好 Delphi 這種介於 C 與 Basic 的程式設計師越來越多,因此在 Internet 上也出現了為 Delphi 設立的網站,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 http://www.delphi.com 和其它 Delphi 的愛用者相互交換經驗。 |
delete (中文:刪除命今) |
在 MS-DOS 當中,DELETE 或 DEL 命令可將某一個或一群檔案從磁碟當中刪除,它和 ERASE 命令具有相同的效用。若我們不小心刪除了某些檔案,可以用 UNDELETE 指令來復原。
在 Windows 作業系統當中,系統會將使用者刪除的檔案放在『資源回收筒』當中,使用者一段時間應該將該回收筒清除,若不小心刪除了檔案,可以 在清除資源回收筒之前,將檔案由資源回收筒取回。許多在 Windows 的動作都可以使用按鍵 Ctrl+Z 復原。 |
defragment (中文:重組) |
當檔案在磁碟當中不連續時,讀取的效率會相對降低,因此有許多公用程式(例如 DOS 的 DEFRAG、PC-Tools 的 COMPRESS、Norton Utility 的SPEEDISK) 都具有能將支離破碎的檔案擠壓成連續磁區的程式,甚至可將整個磁碟的可用空間都放在一起,如此一來可增加磁碟的讀取效率。有關於 檔案或記憶體支解的情形,請參閱 fragmentation。 |
default value (中文:預設值) |
通常使用者在使用電腦時都要下達一些指令,告訴電腦要做的事情,但有些動作是經常要做的,所以往往會有事先定義好的行為,若使用 者未指定,則依照這些行為來做,這便是預設值 (default value) 或內定值,或稱預設動作 (default)。
例如我們安裝好 Internet Explorer 之後,系統會內定一個網路首頁,這通常是 Microsoft 自己的網頁,這也是預設值,但是使用者可以自行由『選項』功能當中改變這個設定。在許多程式語言的函數或是指令中,也有內定的參 數,這表示當程式設計師沒有傳遞某一個選擇性參數時,該參數的初值。
有時使用者和電腦以交談的方式溝通,電腦會要求回答一些問題,而提供了一些事先定義好的答案,供使用者在一般的情況下回答,也是 一種預設值。應用軟體也有許多預設值,除非特殊需要,否則我們不應去更改它。 |
dedicated line (中文:專線) |
在一般使用公用電信網路的連接方式上,有較為廣泛使用的撥接式(dial-up line) 線路和專用線路 (dedicated line),前者所指的是要連接之前必須透過 Modem 執行撥號的動作,也就是當撥號成功之後,這條線路才真正連接起來,當掛上電話之後,則通訊路徑也不存在了;後者則是在大型企業或 是網路使用頻繁的用戶所使用的連接方式,它常被稱為租用線路(leased line),這是向中華電信公司或是網路提供業者租用一條專供使用單位使用的線路,即使在不使用的狀態下,這條線路仍然是屬於連 接的狀態,所以這種線路比一般的撥接線路要貴許多,不過它提供了穩定的傳輸效果與品質。 |
DECT (中文:泛歐數位無線電話系統) |
DECT(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系統是歐洲郵電委員會發展的一套泛歐標準,自1993年起,歐盟各成員國均採用DECT 作為數位無線通訊標準,並指定1.88-1.9 GHz頻帶供DECT使用。至1998年初,全球已有遍及五大洲26個國家與地區採用DECT標準,使得該標準成為全球性數位無 線電話技術規範。 DECT為一微細胞低功率數位無線通訊系統,可供高容量用戶使用,被廣泛應用在家用無線電話系統、無線用戶交換機,以及無線用戶 迴路。它是採用分時多工存取 (TDMA ) 技術,每一資料框可分為24個時槽(time slot),送收各12個時槽,利用分時雙工技術達到雙向通訊目的。主機使用單一射頻收發機,即可同時提供12台手機通話服務, 有效降低主機成本與體積。 系統特色: 1. 動態通道配置。藉由通道監視功能,可動態選擇接收品質較佳之通道,不需事先規劃頻道。 2. 無感式交遞功能。通話時,一旦因跨區或外界環境干擾,使接收品質變差,手機可自動切換到接收品質較佳的通道。 3. 開放性系統架構。採用OSI參照模式,容易新增功能,並與整體服務數位網路 (ISDN ) 、泛歐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連結。 4. 彈性數據傳輸速率。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25Kbps-500Kbps的數據傳輸服務。 |
DEC (中文:迪吉多電腦公司) |
DEC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為一家電腦公司的產品的註冊名稱,譯名為迪吉多,位於美國加州矽谷的一家電腦公司,其主要軟體產品有DECnet、DECmat e、DECsystem…等,迪吉多也生產硬體及其電腦週邊設備,其中 PDP (Personal Digital Processor) 和 VAX (Virtual Address Extension) 都是著名的產品。
在 1995 年硬碟製造大廠 Quantum 併購了 DEC 公司生產硬碟的部門,開始了 DEC 走向歷史的前兆;在 1997 年 Intel 併購了 Digital 生產半導體的部門,這個部門製造出曾經是全世界速度最快的 64 位元『Alpha』CPU,現今 Intel 以此為基礎,全力發展它的六十四位元架構『IA-64』;此外,在 1998 年中,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公司 Compaq 也併購了這家具有悠久歷史的 Digital 公司其餘部門,使得曾經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的 DEC 正式走向歷史。 |
debugger (中文:除錯程式) |
在作業系統當中,用來找出程式邏輯上的錯誤的工具稱之為除錯程式。在MS-DOS 作業系統當中的 DEBUG 指令便是一個簡單的除錯程式,它可以追蹤一個程式的流程,觀察或修改記憶體和暫存器的內容,並且隨時更改程式的執行方向。其它常 見的除錯程式還有 Borland 的 Turbo Debugger 和Microsoft 的 CodeView 等。 |
debug (中文:除錯) |
DEBUG 是在 MS-DOS 中的除錯工具,它最主要功能是供使用者載入一個可執行檔、執行該可執行檔、修改或觀察記憶體和暫存器的內容、撰寫一段組合語言程 式碼、反組譯某一段機械碼和追蹤程式等功能,我們通常利用它一步一步地執行程式,觀察程式的執行狀況是否和我們想像中的一樣,若 程式不是我們所預期的,則找出在哪一個步驟發生了問題,並加以解決,這個動作便稱為除錯 (debug)。 |
deadlock (中文:死結) |
在多工作業系統當中,許多應用程式可能同時在記憶體當中執行,當某一個程式需要的資源 (例如印表機) 被其它程式佔用,此程式便進入等待迴圈,但若其它程式所等待的資源 (例如磁碟檔案) 恰巧被此程式所使用,則這些程式均會進入等待的狀況,但卻無法跳離這些迴圈,此情況稱為 deadlock ,這是在作業系統領域當中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的一個範圍,有名的『哲學家問題』便是一種死結問題的討論,它代表許多程式同時執 行時,呈現一種僵局的狀況,無法繼續運行。時常發生在許多程式同時需求同一個資源或等待該資源的回覆 (response) 時,由於該資源同樣在等待其它的資源或回覆,所以所有程式都在等待一個不會出現的狀況,造成程式的死結。
例如在網路上,許多使用者在等待一程式回覆,但此程式正被另一使用者執行,同樣也在等待其中一位使用者的程式回覆,而造成一種無 限循環等待的狀況。Deadlock 也稱為 deadly embrace。 |
DDL (中文:資料定義語言) |
DDL 是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的縮寫,嚴格說來,它是屬於 DBMS 的一部份,這個語言當中的指令都是用來定義資料庫的表格結構、欄位名稱、欄位型態以及欄位長度等,在 SQL 結構化查詢語言當中,屬於 DDL 的範圍有建立表格的 CREATE TABLE、建立索引檔的 CREATE INDEX、修改表格結構的 ALTER TABLE、刪除表格的 DROP TABLE 與轉換表格的 TRANSFORM 等。 |
DDBMS (中文:分散式資料庫管理系統) |
DDBMS (Distribute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是利用區域網路或是Internet 的技術,將分散在各處的資料集合起來所成的一個資料庫系統。例如全國的車籍資料系統,可能是結合了在各地區的監理所的電腦系統 (例如台北監理所、台中監理站、高雄監理所),當使用者要查詢的一台車輛的資料時,該系統先找出該車輛是位於哪一個監理所/站, 第二個步驟才是連線到該區域資料庫中找出車籍資料。分散式資料庫系統需要能夠處理分散在各地資料庫的管理程式,來負責維護使用者 所執行的資料異動工作。
一般將所有資料庫集中在一起的稱之為集中式資料庫 (Centralized Database),這種資料庫的設計較易於管理,但是一旦該資料庫發生問題時,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工作。 |
DBMS (中文:資料庫管理系統) |
顧名思義,資料庫管理系統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是用來管理資料庫的一個系統程式,通常資料庫會面臨的問題有新增一筆記錄、刪除記錄、列印資料、查詢資料或修改資料等,資料庫管 理系統便是用來處理這些常見的工作,它並不是一個針對特定資料庫的系統,而是可處理所有資料庫的通用系統。
而分散式資料庫管理系統 (Distributed DBMS) 則是利用 DBMS 的能力將分散在不同地方 (不同電腦) 系統上的資料庫以網路的方式連接起來,讓使用者在查詢資料時,不會感覺所要的資料是來自於不同地方的。 |
DBF (中文:DBF資料庫檔案格式) |
DBF 是在 IBM-PC 當中的資料庫檔案格式,它是由 dBase 所制定出來的格式,因為 dBase 在市場上廣大的佔有率,因此也成為各資料庫軟體競相模仿的對象,DBF 也成為 PC 界不成文的資料庫檔案 (table) 標準,幾乎所有在 PC 上的資料庫管理系統 (DBMS) 都支援這種格式。 |
dBase (中文:dBase資料庫管理系統) |
dBase 是由 Ashton-Tate 公司所發展,在 DOS 時期相當受歡迎的資料庫管理程式,從 dBase、dBase II、dBase III、dBase III Plus、dBase IV 到今日的 Visual dBase,這一系列的版本演進,同時也代表的個人電腦由誕生、成長到今日廣為各行各業所使用,其間在資料庫發展的貢獻上,dB ase 這一個資料庫軟體功不可沒,因為有許多資料庫軟體的概念都源自於 dBase ,因此一般將這些軟體統稱為 xBase,筆者認為它和 Lotus 1-2-3 同為辦公室自動化 (OA) 軟體的先驅,且至今仍歷久不衰。不過發展出 dBase 的Ashton-Tate 公司已經被 Borland 公司所收購,所以現在的 Visual dBase 是 Borland 公司的產品。
dBase 是採交談模式來操作資料庫,一個完全沒有資料庫概念的人,僅需要幾個小時的功夫,便能將這套軟體的基本指令應用在一些簡單的資料 庫修改、查詢工作上,所以口語化的指令是 dBase 今日成功的最大因素。現今許多資料庫管理程式,都以和 dBase 相容為主要訴求,其資料庫檔案格式也以 dBase 的 .DBF 為基礎。交談式的模式再也不能滿足使用者對於速度的需求之後,便有許多資料庫軟體能將 dBase 的命令編譯成為可執行檔,如此速度會快許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Clipper (CA-Clipper)。 |
DB2 (中文:DB2資料庫系統) |
DB2 (Data Base 2) 是 IBM 最早在大型主機 (mainframe) 上設計的關連式資料庫管理系統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後來 IBM 並且將這種系統移植到個人電腦領域,例如 DB2 for OS/2。 |
datagram (中文:資料封包) |
Datagram 是在網路通訊時,一個獨立能夠傳遞資訊的基本單位,這個資料封包包含了要傳遞的資料,以及資料的傳遞目的地,所以它能夠在網路通 行上自由的前進,而不必受到資料來源的控制。 |
database (中文:資料庫) |
資料庫是一些有意義、有關連的資料所成的組合。在世上有無數個資料庫存在。企業中最普通的資料庫,可算員工資料了。此檔案的最簡 單形式,可能只包含員工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也可包含員工的考績和自傳等資料,甚至可包含員工的照片或是聲音。若將資料庫電腦 化,則資料庫便是由相關的檔案所成的集合。
資料庫是由記錄 (record) 組合而成的,每一筆記錄可記載著一群有關連的一組資料,它們可能同屬一個員工、一個學生或一個公司;每筆記錄又可分為許多欄位 (field),欄位是基本的資料項目,它代表著一個事實或現象,是有意義的最小單位。
資料庫當中的資料必須具有某些順序或關連,而且必須能以合乎邏輯的方法來擷取或查詢,這就是資料庫和雜亂資料之間的差別。 |
data type (中文:資料型態) |
資料型態是在資料在程式當中呈現的外貌。資料型態的定義是為了方便應用程式的處理,常見的基本資料型態有整數 (integer)、實數 (floating point number)、字元 (character)、字串 (string)、邏輯 (logical) 等,經由這些資料型態,又可產生出許多不同的複合或衍生資料,例如整數可分正整數和一般整數 (具有正負號的整數)、短整數、長整數,COBOL 和許多資料庫語言甚至可指定整數位數,而實數則有分單精確度實數 (single precision) 和倍精確度實數 (double precision),甚至浮點運算器使用的長倍精確度實數 (long double precision) 等,字串型態事實上是由字元型態所衍生的,而整數和其它型態配合,可產生集合型態,單一型態重複多次,則是陣列型態,而整數常用 來代表日期格式,而小數則用來代表時間,因此一個具有時間和日期的型態,便可利用浮點數來表示。
上述都是一般常見的資料型態,這也是基礎資料型態,使用者可以將這些型態組合成為自定型態,通常我們稱這種為結構。例如我們可以 自定一個『平面座標』型態,包含了兩個浮點數的型態,因此這個結構有兩個成員,在存取其內容時必須指定使用哪一個成員。 |
data structure (中文:資料結構) |
資料結構是研究如何利用電腦程式語言的資料,來表示現實生活多樣性問題的一門學問。例如在資料結構領域當中,堆疊 (stack) 用來表示資料的存放方式類似一個個疊在一起的盤子,當我們要放置時總是放到最上面,而拿起來也是同一端;而佇列 (queue) 則類似一個公路隧道,車子由一頭進入,由另外一頭出來;樹狀結構則類似祖譜,祖先在最上面,每往下延伸便是子孫後代;鏈結串列 (linked list) 則好像一長列火車,我們可隨時在其中任何一處加掛一個車廂,或是從中間切斷。
資料結構所探討的問題大多相當實用,而且對於如何利用程式語言描述現實生活的現象很有幫助,使用適當的資料結構可以使得程式執行 效率倍增,所以它是資訊相關科系學生的重要必修課程。 |
data link layer (中文:資料鏈結層) |
資料鏈結層在 OSI 協定之中的第二層,它是介於實體層和網路層的協定,這一層協定所定義的,是將不同網路系統的硬體規格 (physical layer),架構在實體的網路系統上 (network layer),以利於網路資料的傳輸,也就是說,資料鏈結層會將網路層所分解出的資料封包再度拆解成為在實體網路上最小可傳送的 單位,往下交到 OSI 協定的第一層『實體層』做實質上的傳輸。資料鏈結層的目的有建立或解除資料連接鏈、流程控制、錯誤控制、鏈結順序控制和碼框同步 等。 |
data flow diagram (中文:資料流程圖) |
data flow diagram 簡稱 DFD。通常我們用資料流來表示程式中各個敘述之間所傳遞的訊息,資料流程圖則是將這個傳遞的關係以圖形來表示,通常它以類似網 路的結構來表示一個系統,而這個圖形包含了四個項目:
一、資料流,以箭頭來表示。 二、處理單元,以圓圈來表示。 三、檔案,以直線來表示。 四、資料來源和去處,以矩形來表示。
這個圖形通常是系統分析的過程中,用來將一個實際的系統以圖形的方式來表現的一種方法。 |
data flow (中文:資料流) |
在系統分析中,敘述、副程式或程式之間所傳遞的常數、變數、檔案或結構等資料的動作,統稱為資料流。 |
data (中文:資料) |
資料是一些未經處理過的事實 (fact) 所成的集合。通常將資料處理過後稱為資訊 (information)。例如全班的考試成績是一種資料,但是經過加總和除法計算之後,求得全班的平均成績,便是一種資訊。 |
DAT (中文:數位錄音帶) |
DAT (Digital Audio Tape) 原來是用來儲存數位化的音樂資料,但是因為它具有 CD 般的品質及重複錄製等優點,因此剛推出時受到唱片業者的排擠,認為它可能導致非法使用者用來重複錄製音樂產品,影響到正版產品的 銷路,因而受到唱片出版商的抵制,因此並未一炮而紅。此種規格具有儲存數位資料的優點卻被電腦業界看中,紛紛用它來當成備份儲存 媒體 (磁帶),由於一個小小的 DAT 便可存放數 GB 的資料,因此如SUN 等許多迷你級電腦已經將其列為主要備份儲存媒體。 |
DAO (中文:資料庫存取物件) |
DAO 是 Data Access Object 的縮寫,這是在 Microsoft 的一系列程式語言當中,用來處理資料庫的物件所成的集合,在 Visual Basic 程式語言、Office 軟體的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都可以使用它來存取內定的 Access 型態資料庫、dBase 資料庫、Excel 檔案、文字檔案、HTML 表格、SQL Server 資料庫,以及符合 ODBC 規格的資料庫。
DAO 使用的是和 Microsoft Access 相同的資料庫核心引擎 (database engine),稱為 Jet Database Engine,在 DAO 當中稱此引擎為 DEBngine 物件,它位於 DAO 物件結構當中最頂層。
應用程式可以開啟資料庫的空間稱為 Worksapce 物件,而一個 Workspace 可以開啟多個資料庫,每一個資料庫都是一個 Database 物件,一個資料庫可能包含了表格定義 (TableDef 物件)、SQL 指令定義 (QueryDef 物件)、文件 (Document 物件)、表格關連 (Relation 物件)、索引 (Index 物件) ,以及資料表格的內容 (Recordset 物件,這個物件又有 Table、Snapshot、ForwardOnly、Dynamic、Dynaset 等型態)。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21 9:14上午 | IP記錄
|
|
|
expert system (中文:專家系統) |
專家系統指的是一個電腦程式,它就好像一個在某方面學有專精的人,能夠提供該領域問題的解答,這是屬於人工智慧的範疇。常見的專 家系統類似一個疾病診斷程式,透過詢問病人的病情來診斷出病人所得到的疾病,並且提供醫療的方法和藥方。 |
excel (中文:excel) |
Microsoft所推出的試算表軟體。最新版本為Excel 2000,以下轉載自台灣微軟網站產品介紹。
MicrosoftR Excel 2000 提供了增強的圖表及豐富的分析工具,可用來建立試算表及共用資訊。無論您是專家或是初學者,Excel 2000 都能合乎您的需求。
優點
無所不包的工具,用來建立、分析及共用試算表。 更容易分析圖表資料、PivotTableR 檢視及圖表。 以自動格式化建立資料豐富的試算表。 將資料公佈到 Web 以供全域檢視。
|
Ethernet (中文:乙太網路) |
Ethernet 是由 Intel、Xerox 和 Digital 所共同制定,遵循 IEEE 803.2 協定的網路硬體標準,它是目前大部份區域網路的標準,而個人電腦上的Novell 和 Microsoft Windows 95/98/NT 網路作業系統,也都支援 Ethernet 網路架構。
乙太網路在區域網路上使用的最為廣泛,一個乙太網路的要件包括了乙太網路卡 (Ethernet card) 和網路連接設備,其中連接設備使用許多種不同的電纜 (cabling) 形式,包括 10Base-2、10Base-5、10Base-T、10Base-F 等。
Ethernet 標準較傾向於商業及輕工業的使用者,Ethernet 採 CSMA/CD 的通訊協定,通常傳輸速率在 10 Mbps 到 100 Mbps 之間,最多可連接1024 部工作站。常見的乙太網路有下列四種型式:
10Base-2:細同軸電纜網路,使用 RG-58 A/U 纜線與 BNC 接頭,最長可以傳輸 185 公尺 (加上 repeater 之後可達 925 公尺),連接成匯流排狀網路,最多可以支援 90 個網路節點。
10Base-5:粗同軸電纜網路,使用 RG-11 纜線與 AUI 接頭,傳輸距離為500 公尺 (加上 repeater 之後可達 2,500 公尺),連接成匯流排狀網路,最多可以支援 300 個節點。
10Base-T:雙絞線網路,使用 UTP-3 纜線與 RJ-45 的接頭,最長傳輸距離可達 100 公尺,連接星狀網路。
10Base-F:光纖網路,使用光纖纜線 (Fiber Optic) 作為傳輸媒介,傳輸距離最長可達 2,000 公尺,一般連接成星狀網路。
在 Ethernet 網路上,資料封包的大小由 64 位元組到 1514 個位元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 100 Mbps 的 Ethernet 稱為 Fast Ethernet,可以達到 1 Gbps 的稱為 Gigabit Ethernet,通常它使用光纖作為實體傳輸設備,在全雙工模式下,可以達到 2 Gbps 的傳輸速率,而且 Fast Ethernet 和Gigabit Ethernet 仍然使用和 Ethernet 相同的碼框格式。Gigabit Ethernet 定義在 IEEE 802.3x 標準當中,共有四種實體網路:
1000Base-SX (780/850 nm 短波雷射) 1000Base-LX (1310 nm 長波雷射) 1000Base-CX (同軸電纜) 1000Base-T (UTP 5 雙絞線)
|
Energy Star (中文:能源之星) |
這是由美國環保署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所制定的一個規格,電腦主機及螢幕在非使用的待機狀態 (suspend mode) 下,耗電量必須低於 30 瓦,或是印表機低於 30/45 瓦 (分為每分鐘十四頁以下和十五頁以上兩級),則可以授與能源之星的省電標誌,其中螢幕和印表機的省電模式 (power save) 幾乎使得這些設備所消耗的電量在一般狀態的十分之一以下。 |
end user (中文:終端使用者) |
使用電腦程式或套裝軟體來完成它們的工作的使用者,稱之為電腦的終端用戶。一般而言,程式設計師指的是設計電腦軟體的人員,而終 端用戶或終端使用者則是使用電腦軟體的人。 |
embedded (中文:嵌入) |
將某一個物件放到目前所編輯的文件、圖形、報表或是簡報當中的動作,稱為 embedded,通常也稱為 insert object。這個名詞用在其它方面,有『內含於』的意味,例如我們說一個結構化查詢語言 SQL『embedded』在某一個資料庫語言當中,便是指該資料庫語言包含了 SQL 指令。 |
EEPROM (中文:電壓消除式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 |
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和EPROM 基本上的功能相同,它在電源消失時,所儲存的資料依然存在。只不過要消除儲存在裡面的內容,不是用紫外線照射的方式,而是以電子 訊號直接消除即可,這個方式要比 EPROM 方便多了。 |
EDO RAM (中文:延伸性資料輸出隨機存取記憶體) |
EDO 是 Extended Data Output 的縮寫,它是一種以快速分頁模式(Fast-Page Mode) 為基礎,對記憶體做存取動作時同時充電,如此提供了重疊存取時間的模式,使得資料在下一頁開始和這一頁結束的部份時間可以同時存 取,加速了連續性資料的存取速度。
EDO 記憶體在市面上大多包裝成 72 pins,使用 5 伏特的電壓,目前EDO RAM 在市面上已漸漸被更高速的 SDRAM (168 pins) 所取代。 |
EDI (中文:電子資料交換) |
EDI (Electric Document/Data Interchange) 所指的是在企業與企業之間、機關與機關之間的文件,利用通訊網路來傳遞,就好像在電腦上制定標準的『傳真』格式一樣,如此一來有 標準格式之後,文件傳遞的效率便大幅增加。 |
E-mail (中文:電子郵件) |
E-mail 是 Electronic mail 的縮寫,它代表藉由電腦來傳遞、接收訊息的工作,這和傳統以紙筆書寫的郵件不同。當使用者想傳遞一封信件給其他使用者時,他可用 文書處理程式將信件鍵入電腦當中,藉由電腦網路作為媒介傳遞到另外一個使用者。這個收件人當時並不需要在這個電腦網路當中,事實 上,這封電子郵件是存放在網路服務業者 (ISP) 上一個稱為『郵件伺服器』(mail server) 的地方 ,當收信人下次進入電腦網路、將信箱打開,取出該封信件,便可得到該訊息,這便是電子郵件傳遞的過程。
電子郵件在國際性的網際網路 (Internet) 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利用它,任何一個國家的電腦使用者可以在短短的幾秒鐘,將信件傳送到另外一個接上此網路國家的使用者,這和打 電報具有相同的時效,但透過網際網路,卻只要花費一通市內電話的價格。通常 E-mail 的格式如下:
username@hostname
其中 hostname 是指郵件伺服器 (mail server) 的位址,通常是 ISP 公司所提供的,這個位址是不分大小寫的 (也就是大寫的 WWW.XYZ.COM 與小寫的 www.xyz.com 都是相同的;而 username 則是在該郵件伺服器當中的使用者名稱,不同的郵件伺服器 username 可以重複,而在一個郵件伺服器當中的使用者 username 則必須是獨一無二的。
而中華電信等大的 ISP 公司因為用戶眾多,因此一個郵件伺服器不足以負荷所有的郵件,因此可能有數十個郵件伺服器,因此 hostname 可能是ms1.hinet.net、ms28.hinet.net、ms19.hinet.net…等。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21 9:15上午 | IP記錄
|
|
|
function (中文:函數) |
function 的原意是功能,但通常指的是程式語言當中的『函數』。我們利用程式語言解決問題時,通常是將一個大問題細分為一些小問題,再分別 寫一小段程式 (routine) 解決這些小問題,這一小段程式有兩種名稱:副程式 (subprogram) 或函數 (function)。
若該片段程式是執行某一個特定的功能,在執行之後並不會傳回任何訊息給原來的主程式,該片段程式便稱為副程式,副程式又稱程序 (procedure)。若該片段程式最主要的工作是做運算,再將結果傳回呼叫的主程式中,則該片段程式便稱為函數。 |
FTP Server (中文:FTP伺服器) |
通常 FTP server 簡稱為 FTP,代表遵循檔案存取協定 (file transfer protocol),供使用者遠端存取磁碟機檔案的伺服器。 |
FTP (中文:檔案傳輸協定) |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是在 TCP/IP 網路所使用的一種檔案通訊協定,這種協定定義了如何將一個電腦系統透過通訊網路,連接到目前現有的網路中,以便對於網路中系統的 資源具有存取的能力,這種協定的主要工作是提供檔案目錄清單,以及檔案的傳輸及轉換工作,這種協定大多用於UNIX、MS-DO S、Windows 和 OS/2 等作業系統,在網際網路當中,檔案伺服器 (FTP server) 有時候也簡稱為 FTP 或是 FTP site。
在國內,較知名的 FTP server 站台是屬於學術單位的,例如教育部ftp.edu.tw 以及淡江大學計算機中心 ftp.tku.edu.tw,當中提供了許多免費的共享軟體和公用程式,我們要從各個 FTP server 下載 (download) 程式需要 FTP 客戶端 (FTP client) 軟體,若我們要找尋某個檔案放在哪一台主機上,則可以使用 Archie 來找尋。
使用 FTP 來取得檔案之前,必須先登錄到檔案所在的主機上,此時可以使用匿名 (anonymous) 的方式,請參見 anonymous FTP。 |
FrontPage (中文:FrontPage) |
Microsoft所推出的網站編輯軟體,最新版本為FrontPageR 2000。以下轉載自台灣微軟網站產品介紹。
Microsoft FrontPageR 2000 網站建立及管理工具會給予使用者所需的一切,以輕易地建立及管理大型網站。 FrontPage 2000 讓使用者很容易建立他們想要的美觀網站。他們可以使其網站上的所有頁面具有專業且一致的外觀、匯入及編輯他們喜歡的 HTML,以及使用最新的 Web 技術。FrontPage 2000 可讓使用者很容易更新站台,並迅速且有彈性地管理 Internet 或 intranet 網站。使用者可以架設及維護其站台、方便監視其網站的狀況,以及進行更新。工作群組或團隊可以在站台上合作,而公司可以安裝並管 理 FrontPage 2000。使用者可以將 FrontPage 2000及 Microsoft Office 搭配使用以節省時間。FrontPage 2000 的設計與 Microsoft Office 諸多雷同,這樣使用者就能比以前更快地熟悉並執行 FrontPage。
優點
FrontPage 2000 可給予使用者所需的一切,以建立他們想要的站台。他們可以使用 Dynamic HTML 製作動畫、使用 Cascading Style Sheets 2.0包裝或放置文字與影像,以及經由已增強的色彩得到他們所要的色彩。 FrontPage 2000 使站台管理更為容易。重新命名或移動檔案後,FrontPage 會自動修復超連結,而且有 13 個新的管理報告會在瀏覽之後摘要站台的狀態。 FrontPage 2000 使得建立網站比以前更為容易。FrontPage 會與 Windows Office 共用工具列、功能表、主題、背景拼字檢查及 Format Painter。FrontPage 2000 也使得在站台上新增表格及資料庫更為容易。 FrontPage 2000 讓 Web 開發人員更輕鬆且更有能力。FrontPage 不會將匯入的 HTML 碼重新格式化,而且使用者還可以簡化新字碼的格式化方式。使用者可藉由使用按鈕及功能表項目,快速地在 HTML 檢視畫面中編寫。 FrontPage 2000 比以前更易於共同合作。Microsoft Office 使用者可直接將文件儲存到FrontPage 型 Web 上,而 FrontPage 會提供記錄/檢查及工作流量報告,以協助在 Web 內容上的團隊合作。 FrontPage 2000 很容易取得及維護。FrontPage 2000 使用的是與 Microsoft Office 相同的安裝程式,可提供指定安裝、從伺服器執行及自我修復的能力。FrontPage 以 15 種語言發行。
|
frame (中文:框架) |
frame 原來是一個架構、一個矩形區域的意義,在電腦不同的領域各有不同的意義。例如在記憶體當中,frame 又稱 page frame,指的是一個具有某種組織的記憶體區塊,例如 MS-DOS 當中上層記憶體區塊 (upper memory block) 的某一個 64 KB,可作為 EMS 的一個 page frame,作為擴充記憶體 (expanded memory) 和 DOS 可定址的 1 MB 記憶體之間溝通的橋樑。
在網路與通訊的領域方面,frame 可以說是一個傳送資料的單位,當電腦要在一個傳輸媒介上傳送一個資料時,必須分割成許多基本的單位,每一個基本單位都要加上一些 如傳送的來源和目的地、傳送的區塊是屬於哪個檔案的哪個區塊等資料,加上這些資訊之後的區塊,便稱之為一個 frame,實際在網路上傳送的資料便是以一個 frame 為單位。
在文書處理或排版系統應用上,一個 frame 可視為一個標註的矩形區域(rectangular area),該區域可用來做搬移、刪除或是複製的工作。 |
FoxPro (中文:FoxPro套裝軟體) |
FoxPro 是由 Microsoft 公司所推出的跨平台資料庫系統,此軟體同時有Macintosh、UNIX、MS-DOS、Windows 四種版本,程式開發者只要在上述任何一種工作平台上開發程式,便很容易將程式移植到不同的機器上執行。
FoxPro 原本是屬於交談式的環境,使用者下達命令之後,由 FoxPro 直譯器轉換成處理資料庫的動作,而使用者將這些指令儲存成檔案,便成為資料庫的管理程式,而 FoxPro 所提供的專案管理程式,可讓使用者將程式編譯成獨立可執行的執行檔,而不需要載入 FoxPro 系統。稍後版本的 FoxPro 加入視覺化的觀念,稱為 Visual FoxPro。 |
FORTRAN (中文:FORTRAN程式語言) |
FORTRAN 是 FORmula TRANslator 的縮寫,由 IBM 在 1950 年代中期在Jim Backus 帶領之下開始發展,於 1957 年正式推出,它算是第一個高階程式語言,原來的目的是作為方程式轉換器 (formula translator),最早人們是利用它來做方程式的數學運算,時至今日,它仍然是許多專門處理數學運算的超級電腦之標準程式 語言。 |
format (中文:格式化) |
我們新購買的磁碟片在使用之前,要能讓作業系統認得它,需先寫入一些磁性的記號到磁片上的每一磁區,便可在該作業系統之下取用磁 片上的資料,這個動作稱為格式化。
硬式磁碟機的格式化動作可分為高階格式化 (high-level format) 和低階格式化 (low-level format) 兩種,軟式磁碟片只有高階格式化;對於硬式磁碟機還有低階格式化的動作,通常低階格式化都是針對硬體的磁軌為單位來工作,這個格 式化動作是在硬碟分割和高階格式化之前做的,通常一般的使用者並不會去做這個動作。
不管是高階還是低階格式化,通常都是破壞性的,也就是說在一經格式化的過程之後,磁碟上的所有資料都會消失,所以除非必要,否則 並不常對硬式磁碟格式化。目前的格式化軟體在做高階格式化時,都會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若要格式化的對象原本就已經格式化過了, 則格式化軟體會做非破壞性的格式化,如此一來,磁碟上的內容還有挽回的餘地。
格式化的動作通常是在磁碟的開端寫入啟動磁區 (boot sector) 的資料、在根目錄記錄磁片標記 (volume label)、為檔案配置表 (FAT) 保留一些空間,以及檢查磁碟上是否有損壞的磁區,若有的話則在檔案配置表標上損毀的記號,表示在該磁區並不用來儲存資料。
在高階格式化之前,通常我們必須為磁碟機指定分割區 (partition),這是將一個實體磁碟機分割成為數個分割區,以使得不同的作業系統使用不同的分割區,或是分割成為數台邏 輯磁碟機,這個動作稱為『磁碟分割』。
若未特別指明,則一般格式化的動作所指的都是高階格式化。在 MS-DOS 作業系統當中,我們可以使用 FORMAT 指令來格式化硬碟與軟碟,例如要格式化一片在磁碟機 A: 當中的磁碟片,並將開機檔放入該磁片當中,則使用『FORMAT A: /S』指令,而在 Windows 95/98 作業系統中,格式化的動作則由『檔案總管』來執行。 |
font size (中文:字形大小) |
字形大小是由字形的寬度和高度決定的。大部份的字形只允許使用者指定其中一種大小,在 Windows 95/98 當中字形的大小是由字形高度所指定的,字形的高度是以『點』(point) 為單位,每一點的大小是 1/72 英吋,所以一個24 points 的字形,其高度為 1/3 英吋。對於如 TrueType 等可縮放字形(scalable font) 來說,我們可以指定任何數字作為字形大小,但是對於位元映射式字形 (bitmapped font),則字形大小無法改變。
通常字形大小是指印表機列印之後在紙張上的實際大小,通常這個大小和螢幕上顯示的大小相當,不過一般說來,由於印表機的 DPI 準確度較高,因此列印出來的大小比較符合實際使用者所指定的點數大小。 |
font (中文:字形) |
字形是由一群特徵相類似的符號所組合成的集合,集合了字體 (typeface) 、符號集 (symbol set)、大小和型式等特性,成為我們看到的樣子。每一個字形都是由許多種屬性 (attribute) 組合而成的,這些屬性包含如下:符號集 (symbol set)、字體或字型 (typeface)、字間距 (spacing)、固定字大小 (pitch)、調和字大小 (point)、粗細 (stroke weight)、型式(style)、底線 (underline) 等。
也就是說,一個文字除了其輪廓之外,還有許多屬性是形成文字外貌的要素,文字的輪廓和要素所成的集合,我們將它統稱為字形 (font)。 |
folder (中文:資料夾) |
資料夾又稱檔案夾,在 Macintosh (麥金塔) 電腦系統上,folder 是代表一些檔案存放的地方,而 OS/2 和 Windows 95/98 也有類似的觀念,在MS-DOS 當中稱此為子目錄 (subdirectory)。 |
flowchart (中文:流程圖) |
流程圖是利用一些線條和符號的組合,表達出事物的動作流程。通常程式設計師都利用流程圖,將現實生活當中的資訊表達成圖形和符號 的組合,再將此流程圖轉換成程式指令,所以流程圖不但是系統分析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工具,同時也是現實問題和電腦程式之間的橋 樑。 |
floop disk (中文:軟式磁碟片) |
軟式磁碟片 (floppy disk、diskette) 指的是可隨身攜帶的磁碟片,由於它的儲存材質是以磁粉均勻散佈於軟式塑膠圓形碟片之上,和一般固定式磁碟的硬式金屬碟片不同,因 此稱之為軟式磁碟片。
軟式磁碟片的大小以它的碟片直徑來區分,一般常見的有 3.5 吋和 5.25 吋兩種,在迷你或大型電腦上還有 8 吋的磁碟片,同樣直徑的磁碟片還有高密度、低密度或單、雙面之分,各種不同的組合使得磁片的大小不盡相同5.25 英吋有 360 KB、1.2 MB,3.5 英吋則有 720 KB、1.44 MB、2.88 MB ,以及最近十分流行的 100 MB Zip 數種,但這些並不用使用者擔心,因為磁碟作業系統已經幫我們處理這一切。
軟式磁碟片包括一個防寫口,可使磁片變為防寫 (write protected) 狀態,如此一來便可防止病毒或使用者不經意的破壞磁片資料;索引孔用來使磁碟機知道何處是一軌的第一個磁區;讀寫口用來使磁碟機 的讀寫臂能讀取磁片上的資料;中央的一個部份則是磁碟機要固定磁碟片,方便旋轉它的裝置。 |
floating-point number (中文:浮點數) |
浮點數是小數位數不固定的變數。通常利用指數方式表示的數值,其整數和小數位數均非定值,所以是浮點數。例如在 C 語言中定義的 float、double float,在 Pascal 語言中的 real,在 Basic 語言當中的數值變數,在 FORTRAN 當中的 REAL*4、REAL*8 等,都是浮點數的一種。小數位數固定的是定點數,請參見 fixed-point number。
定點數和浮點數在電腦內部的儲存方式不同,定點數通常不會有誤差,但是可儲存的數字大小較小;而浮點數則會有轉換誤差 (十進位和二進位之間的轉換),但是卻可存放極大與極小的數值。 |
flash ROM (中文:快閃唯讀記憶體) |
Flash ROM 是一種 EEPROM,這種 ROM 可以利用電壓的不同來消除儲存在ROM 當中的資料,所以 Flash ROM 可以利用程式來控制改變儲存在 ROM 當中的程式碼,例如最近開發出來的數據機通常是把數據機的韌體燒錄在flash ROM 當中,可以讓使用者在購買之後利用軟體升級的方式,將數據機由 K56flex 升級為 V.90 的標準。
Flash ROM 可以讓使用者很方便的升級原有的硬體,不過在韌體升級的過程當中,最好先將原 ROM 當中的內容儲存起來,以免升級之後的韌體無法搭配硬體,造成硬體也無法回復到原先升級前的狀態。 |
flash BIOS (中文:快閃BIOS) |
Flash BIOS 所指的是 BIOS 當中的內容能夠由軟體來控制,通常這類 BIOS 是以 EEPROM 的形式來出現的,也就是電腦系統可以使用電流的強弱來更改BIOS 當中的程式,如此一來,BIOS 當中的程式也可以『升級』成為較新的版本。
最早的 flash BIOS 是在主機板上出現的,目前凡是有 BIOS 的介面卡,也會以 flash BIOS 來製作,以便修正原先 BIOS 程式的 bug 或適用以升級,例如顯示卡、數據機、SCSI 卡等等,最近許多數據機都聲稱可以由 K56 flex 標準升級為 V.90 標準,使用的便是 flash BIOS 的升級技術。 |
firmware (中文:韌體) |
韌體是介於軟體和硬體之間,具有程式碼的硬體裝置。較具體的說法是將軟體燒錄在硬體當中,便稱為韌體。例如開機時所執行的 BIOS 程式,是燒錄在主機板上的 ROM 當中,要修改其內容要透過 ROM 讀寫機器來完成,便是韌體的一種。
除了放置在 ROM 當中之外,韌體還可放在 PROM、EPROM、EEPROM 等唯讀記憶體中,燒錄在 ROM 當中的程式通常都稱為微程式 (microprogram)。目前許多韌體都可以使用軟體更改 EPROM 中的內容,例如主機板與數據機的 flash BIOS 當中的程式,可以使用特殊的程式來改變當中的韌體微程式。 |
firewall (中文:防火牆) |
Firewall 的觀念類似古代城堡的護城河,這個裝置可以避免非法入侵城堡的不明人士。在網際網路上,防火牆的功能在於避免非法使用者透過網際 網路入侵到企業的內部網路,所以它通常具有身分驗證的能力,通過驗證的人士才能進入企業內部,同時也提供企業內部對外的 Proxy 代理主機服務,以簡化企業內部通往 Internet 的通道,同時防火牆還包括了過濾封包、網路位址轉換、資料加密與解密、存取控制與記錄使用者動作 (稽核) 等功能。
例如在實際應用上,使用 UNIX 作為內部網路的企業,可以使用 Windows NT 作為軟體的防火牆,或是使用路由器作為過濾網路封包的硬體設備,通常軟體的防火牆可以提供較多複雜的功能,但是硬體的防火牆則有 較高的處理速度。 |
file (中文:檔案) |
檔案是一群資料的集合,也是我們在磁碟機上處理資料的單位,通常一個檔案代表著一種資訊,在個人電腦系統當中,檔案放置在樹狀結 構的目錄 (或稱檔案夾) 當中,而以檔案名稱與檔案型態來區分不同的檔案。
一般說來,檔案可分為可執行檔和不可執行檔,可執行檔的內容是一些機械碼,那是我們要對電腦下達的指令,一般說來我們並不會想去 看它的內容; 不可執行檔的種類繁多,有一般的文書處理檔、程式檔、資料檔、格式化的文書檔、影像圖形檔、音樂檔、動畫檔、程式庫檔案和系統配 置檔等,我們若要利用其中的資料,必須以適當的程式來讀取其內容才可。
檔案名稱可分為主檔名及副檔名兩部份:主檔名用來說明檔案的功能,我們便是利用它來區分出檔案;副檔名則是檔案的屬性或型態,例 如可執行檔的副檔名多為 EXE 或 COM,資料檔則為 DAT 或 DBF 等,不同的副檔名具有不同的屬性,有些是使用者無法改變的,因為 DOS 也靠它來區分檔案。 |
FIFO (中文:先進先出) |
FIFO (First In First Out) 是在資料結構領域中,一種稱為佇列 (queue) 的資料進出方式。佇列就好像一條隧道,資料從一端進入,從另外一端離開,符合了一般的排隊法則,所以稱為『先進來的先出去』。在 作業系統的排程當中,FIFO 也可用在安排程式的執行順序,以先請求的程式先執行為法則。 |
field (中文:欄位) |
欄位是基本的資料項目,它代表著一個事實或現象,是資料庫當中有意義的最小單位。一個欄位可以是一個學生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 份證字號或是個人照片;以員工資料檔來說,同屬於一個人的欄位所成的集合便是一筆記錄,許多員工記錄可組成一個員工的資料庫。所 以通常在資料庫系統當中,欄位是可處理的基本單位。
通常要決定一個欄位,基本的元素包含欄位名稱、欄位型態與欄位長度,欄位名稱與一般變數名稱相同,大多是以 A 到 Z 的英文字母,以及 0 到 9 的阿拉伯數字所組成的,某些中文版的資料庫軟體還可以使用中文字當欄位名稱,而欄位型態經常使用的有文字型態、數字型態、日期與 時間型態、布林型態 (True/False 或是 Yes/No)、圖形型態、二進位型態等,其中數字型態包含短整數、長整數、單精確度浮點數與雙精確度浮點數等不同的範圍,通常 文字型態是一般資料庫欄位最常使用的型態,而且我們必須要指定文字型態欄位的長度,這是以位元組為單位。 |
fiber optic (中文:光纖) |
光纖是能夠傳送光線訊號的玻璃纖維所組成,一條纖細的玻璃纖維可以取代傳統粗大的電纜線,而且具有高傳輸效率 (可達 2 Gbps)、失真程度十分小(因為不會受到電磁干擾) 的優點,所以在區域網路、視訊傳輸上已經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光纖電纜本身分為單一模式 (single mode) 和多重模式 (multi-mode) 兩種,因為紅外線光在光纖內部傳送時,是不斷的反射光纖內緣來前進,單一模式的光纖通常光纖的內部半徑較小,所以光線的反射徑路 只有一條,而多重模式的光纖內徑較大,而光線訊號則有多種反射路徑可以用來傳輸,允許光接收器有些許的誤差。在實際應用上,歐洲 地區以內徑 50um 的多重模式光纖為標準,而美洲地區則是以 62.5um 為基礎;外徑幾乎統一為 125 um 。有人也將 fiber optic 倒過來成為 optical fiber,兩者是相同的。 |
FDISK (中文:FDISK命令) |
FDISK 是 DOS 的外部命令,它是用在硬式磁碟機的低階格式化之後,用來建立與分割邏輯磁碟機的工作。通常一台硬式磁碟機都可分割成許多『邏輯』 磁碟機,而我們一般所看到系統提示符號上的磁碟機代號,指的便是邏輯磁碟機。每部硬式磁碟機可以切成四個硬碟分割區 (partition),最多分割成四部邏輯磁碟機。軟式磁碟機並沒有分割區,所以並無法分割為數台邏輯磁碟。 |
FDD (中文:軟式磁碟機) |
可讀取軟式磁碟片的磁碟機,一般個人電腦使用的大多是 3.5 吋 5.25 吋的,不同密度的磁碟片各有不同的格式,高密度磁碟機可讀取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磁碟片,但低密度的磁碟機則只能讀取低密度的磁片。
3.5 吋的軟式磁碟機大部份為 1.44 MB,它可讀取 1.44 MB 或 720 KB 的磁碟片,最近有出現 2.88 MB 的磁碟機,它尚可讀取 2.88 MB 的磁碟片,不過目前仍不普及。5.25 吋的軟式磁碟機是較早期的產品,早期是只能讀取 360 KB 磁片,自 AT 機型之後改為高密度的格式,能同時讀取高密度的1.2 MB 和傳統的 360 KB 的磁片。大型電腦所用的磁碟機為 8 吋的格式。 |
FCC (中文:聯邦通訊委員會) |
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是美國政府用來檢驗會製造出電磁波訊號電子設備的組織。因為電腦也會產生電磁波,所以電腦產品也要經過該組織檢驗。
FCC 將電腦產品分為 Class A 和 Class B 兩種,前者所產生的電磁波會干擾收音機、電視機的收視,所以不適合在家庭中使用,在辦公室使用則無妨,例如大型電腦、工業用電腦 及生產設備等;後者表示所產生的電磁波並不會干擾微波的訊號,所以可在家庭或辦公室使用,個人電腦、家用電話等設備便屬於這一類 。
FCC 檢測電磁波是使用頻譜分析儀 (spectrum analyzer) 在距離電子設備三公尺的地方,測量電子設備的放射性電磁波 (radiated EMI),對於Class A 的產品必須要低於 700 uV/m (微伏特/公尺),而 Class B 的產品必須低於 200 uV/m 才算合格。 |
fax modem (中文:傳真數據機) |
FAX 是 facsimile 的簡稱,其意義為傳真;MODEM 是 Modulator/ DEModulator 的縮寫,代表調變/解調,兩者合稱傳真數據機。傳真數據機是用來將電腦的數位資訊轉換成電話線傳輸時的類比資訊,使得電腦可以做 到傳真機或傳送資料的功能。傳真數據機是結合了傳真機和數據機的一種設備,它可用來作為傳統傳真機的功能,不過要傳真的資料必須 透過影像掃描器 (image scanner) 放入電腦中,或是直接傳真電腦的文書檔,至於接收到的傳真資料,則可以建立成電腦檔案,方便日後的管理,也可直接從印表機印出, 這便和一般的傳真機沒有兩樣。以數據機的功能做通訊時,通訊雙方都必須要有數據機,且雙方的通迅速率、傳輸協定都要一樣,否則便 無法順利溝通。
早期的傳真數據機是分開的,也就是傳真的功能是一台機器,數據機的功能是一台機器,我們必須重複投資才能使用兩者的功能;近日由 於硬體技術的進步,帶動價格的下滑,所以硬體製造商紛紛將兩者合而為一,使得個人電腦也有與遠方通訊的能力。
傳真數據機的傳真功能可以達到和一般傳真機相同的功能,而且還可做到『無紙接收』及『存檔』等傳統傳真機無法達到的功能,傳真及 接收的檔案也可從高品質的雷射印表機輸出,使得傳統傳真機備受威脅。
傳真數據機的數據功能應用的範圍更為廣泛,通常我們可利用它上各個電子佈告欄,也就是俗稱的 BBS 站、或是和別台電腦透過電話線傳送資料、以及透過電傳視訊取得各種新聞、火車及飛機時刻表等資訊,有了它真可做到『秀才不出門, 能知天下事』的境界。
傳真數據機的數據機部份則是用來傳送電腦資料的設備,有了它,我們可透過電話線來傳送一般的電腦檔案,或是進入俗稱電子佈告欄的 BBS 站,取得許多情報和訊息。這部份請參見 modem。
通常傳真數據機的速率是以每秒可傳送的位元數 (BPS) 來決定,如早期9624 的 fax/modem 表示傳真機每秒可傳送 9600 個位元,相當於 1200 個位元組,數據機可傳送 2400 個位元,相當於 300 個位元組,這和一般的電腦內部動輒數百萬個位元比起來是慢了不少,所以各家傳真機大部份有硬體壓縮的能力,能夠在相同的時間內傳 送較多的位元組。目前數據機大多只標示資料傳輸部份的速率,如 56 Kbps,傳真大多是 9600 bps 或是14,400 bps。
購買 Fax Modem 時必須注意它所支援的通訊協定,常見的傳輸協定有V.34、V.34+、V.Fast、V.32 bis、V.32、V.22、V.21 等,而錯誤偵測與修訂的協定則有 V.42 bis、MNP 2、MNP 3、MNP 4、MNP5 及 MNP 10 等,在傳真方面則有 V.17、V.29。 |
FAQ (中文:常見問答集) |
FAQ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所指的是常見的問題與相對應的解答。在電腦的各個領域當中,初學者所遭遇的問題大多大同小異,所以某些軟體製造商在輔助說明檔當 中,都會將使用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及解答附上,使用者遇到問題之後,可以尋求遭遇到的問題是否列在 FAQs 當中,以便儘速解決問題。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21 9:15上午 | IP記錄
|
|
|
GUI (中文:圖形使用者界面) |
GUI 是 Graphics User Interface 的縮寫,這是以圖形的方式取代傳統的文字,來呈現應用程式和使用者的介面,稱之為圖形使用者介面。以傳統的作業系統 MS-DOS 和視窗作業系統比較,當我們在前者的環境之下,要下達一個命令時,我們必須從鍵盤上敲入指令;而若使用 Windows NT 或是Windows 95/98,則只要從不同的視窗當中,找尋我們所要的圖示 (icon),則即使不會電腦、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從圖形當中,很快的知道他所要執行的命令,則我們可以說後者具備了『圖形使用 者介面』。 |
GSM (中文:全球行動通訊系統) |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lie) 因為是由歐盟 (European Union) 所制定的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所以又稱為泛歐式數位行動電話系統,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廣為使用的行動通訊系統,全世界主要國家當中 ,只有美國、日本與韓國 GSM 仍不是主流行動電話系統,我國所使用的頻率為 890-915 MHz (900 MHz) 與 1,710-1,785 MHz (1800 MHz) 兩個區段。前者常稱為GSM 900,後者則稱為 DCS 1800。
GSM 用戶所申請的電話號碼和話機是分開的,前者記錄於一片稱為 SIM 卡的 IC 晶片內,話機本身並未記錄任何電話號碼的資訊,我們可以將 SIM 卡插於任何一台 GSM 話機當中,則該話機便代表 SIM 卡的號碼,所以 SIM 通常稱為『用戶識別卡』。
GSM 使用 TDM 分時多工的技術,每 200 KHz 的頻寬可以同時提供 8 或 16 個用戶使用,並且提供 9600 bps 的資料傳輸 (E-mail、傳真) 的能力。除此之外,GSM 用戶還可以在使用相同頻率的國家使用『漫遊』(roaming) 的功能,也就是在國外也能使用國內申請的行動電話 (原話機、原 SIM 卡),不過先決條件是在國內所申請的電信公司必須和國外當地業者簽訂協定,而且話機必須也支援當地頻率才可。 |
graphics adapter (中文:圖形界面卡) |
圖形界面卡也稱 Video Card。它是用來控制顯示到螢幕上的資料,它通常要和顯示器 (monitor) 配合,彩色圖形介面卡和單色圖形介面卡無法混合使用,它和視訊捕捉卡 (video capture card) 或視訊顯示卡(video display card) 並不同,後兩者是用來捕捉、編輯或顯示電視機的視訊信號的。 |
grammar (中文:語法) |
就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一樣,電腦中使用的程式語言也有各自的文法,當我們撰寫一段程式時,編譯器或直譯器會檢查所有指令所使用 的敘述格式是否正確,這些敘述格式也就是程式語言的語法。
一般說來,程式語言的語法比起人類交談所使用的語言而言,都要簡單的多,而且語法單元 (token) 也是固定的參數,若我們所撰寫的程式沒有依照規定,則程式在編譯時會發生語法錯誤 (syntax error)。在許多文書處理系統當中,都針對英文文法發展出文法檢查的程式,提供英文基礎不佳的使用者學習正確句子寫法的機會 ,不過以大部份的使用者來說,較常使用的功能則是文法檢查當中的拼字檢查 (spelling check)。 |
GPS (中文:衛星定位系統) |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是美國國防部利用 24 顆運行於離地20000 公里的人造衛星來進行定位和計時的系統,這些衛星上各有兩顆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可以提供接收訊號的 GPS 設備精準的經度及緯度數值,藉以讓身處在全球各地的使用者知道他目前所在的位置。24 顆人造衛星以四顆為一組,在全球分成六組提供服務,所以 GPS 系統同時利用四顆人造衛星來執行最主要的定位工作。
GPS 系統的主要應用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定位,也就是藉由這些衛星傳回來精準的位置,得到精確的位置訊息,在實際的應用上,有可以隨身 攜帶的全球定位儀和衛星導航系統,前者可以幫助登山者或是船隻在無法識別位置的地方得到他所在的位置,後者則可以配合數位地圖來 做自動導航的用途。通常運用於一般狀況下,GPS 定位的誤差小於 100 公尺,而在軍事用途上,GPS 可以小於 16 公尺。
第二類應用則是網路上的同步訊號,因為這些衛星同時會傳回一個時間訊號,而這個時間誤差會小於 150 ns (1 ns 相當於十的負九次方秒),因此在全球各地的網路系統若能夠接收到這些訊號,則對於利用同步訊號來傳輸的網路系統來說,等於有了一 個穩定的同步訊號來源 (因為衛星上的兩個原子鐘有一個是做為備份,因此穩定性極高),目前市面上許多產品都漸漸朝向這種簡單而穩定的方式作為同步訊號 的來源。
一個 GPS 接收設備通常可以同時接收來自於多個衛星的訊號,來決定目前的位置,而時間訊號則可以選擇訊號品質最佳的為主。GPS 系統在美國的正式名稱為 Navstar,在俄羅斯相同的系統則稱為 GLONA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Gopher (中文:田鼠資訊系統) |
Gopher 是在 Internet 上的一個應用服務,最早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所開發出來的查詢系統,它可以提供使用者方便的搜尋資料,因為它將所有的資訊以階層 式的結構呈現在使用者前面,而使用者也可以在不同的 Gopher 站台穿梭,就好像小田鼠在地底下一直往目的地鑽洞一樣,故得其名。由於 Gopher 只支援純文字的環境,無法提供影像、聲音的服務,所以目前Gopher 的支援已經較為少見,不過在 WWW 還未出現的時代,Gopher 可以說是『文字模式的 WWW』。 |
GIS (中文:地理資訊系統) |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所代表的是將地圖資訊化的軟體系統。例如我國目前正在將戶政電腦化,所作的便是將國土資訊化的一部份,此外 GIS 系統還包括目前已有業者 (Panasonic) 將全球定位系統和電子地圖結合,所製造出來的汽車導航系統;而在房屋仲介業也將街道資料電腦化,並且結合所仲介房屋的基本資料, 讓消費者在電腦螢幕前也能彷彿身處實境中;或是一些傳統製圖公司所研究出來的電子地圖;或是氣象局將衛星資料和地圖資料互相結合 ,這些應用都屬於 GIS 的範圍,在可見的未來,想必 GIS 在某些方面的應用,必定帶給某些傳統的行業相當大的衝擊。 |
GIGO (中文:垃圾進垃圾出) |
GIGO 是 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縮寫,這是在資料處理上一個十分著名的理論,這個理論強調的是,無論電腦的能力多強,假使輸入電腦當中的資料是垃圾 (指錯誤的資料),則輸出來的必定是沒有用的資料。這個理論提醒了電腦使用者,無論電腦的能力有多麼神奇,假使人類不具智慧,也 無法使電腦由錯誤的資料當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中文: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技術) |
GPRS是是由歐洲電信標準協會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發展出來的,以全球行動通訊系統 (GSM ) 為基礎,每秒能傳輸10萬位元(100KB)的資料封包,比現行同類通訊環境(電路交換技術)快上10倍,並具有類似虛擬網路的 效果,可解決網路「塞車」的問題。
未來在行動通訊的傳輸內容上,不再只有語音傳輸,還會包括影音資訊以及數據資料。GPRS是下一代的新通訊技術標準,是一種透過 GSM泛歐數位式行動電話網路傳輸資料的最新科技,運用 封包交換 (Packet Switching) 的處理科技。
使用封包技術進行資料傳輸的GPRS,在資料封包還沒有放到網路 (Network) 上時,網路的空檔可由其他使用者使用,讓網路資源獲得充分利用。它還具有瞬間連線與高速傳輸優點,可讓使用者利用筆記型電腦參加 視訊會議,跟多媒體網站與類似應用進行互動。
此外,GPRS也支援藍芽技術 (Bluetooth ) 、X.25通訊協定 (X.25) ,是邁向全球行動電話服務(Universal Mobile Telephone Service, UMTS)重大的一步。
目前一般大哥大的上網速率只有9.6K,未來的行動電話服務上將不僅只有語音傳輸,會加入越來越多的數據資料傳輸,透過GPRS 技術最高速率可達100K,而支援GPRS的手機只要一開機便已經連上網,GPRS的網路系統能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作最有效率的 運用。
GPRS為高速寬頻 (Broadband) 的無線行動通訊網路,可以降低阻塞與中斷情形的發生,不但比無線應用通訊協定 (WAP ) 的速度來的快,而且擁有良好語音品質,對於商務人士或經常需要利用大哥大上網的人士而言,是非常先進的服務。 |
Gateway (中文:閘道/ 網關、信關、網間連接處理機、網間連接器) |
閘道是網際網路 (Internet) 中進入其他網路的入口,屬於OSI模式的應用層。通常是一台專屬電腦,使用特殊的閘道軟體。
在網際網路上,網路是由閘道節點與主機 (Host) 節點組成,網路使用者的電腦與提供網頁內容的電腦屬於主機節點 (N ) ,控制企業網路流量的電腦,或是當地ISP的電腦也屬於閘道節點。
在企業內部網路,作為閘道節點的電腦伺服器 (Server) ,通常也扮演代理伺服器與防火牆 (Firewall) 伺服器的角色。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21 9:16上午 | IP記錄
|
|
|
Hz (中文:赫茲) |
Hz 為 hertz 的簡寫,它原是電學上用來計算電子每秒鐘震動 (vibration) 次數的單位,今日大量的用於電腦硬體速度的描述。
一般以『每秒百萬次震盪』(MHz) 為電腦速度的測量單位,1 MHz 表示電腦中央處理器 (CPU) 所使用的時鐘週期 (clock cycle) 是百萬分之一秒,亦即訊號在一秒鐘之內有一百萬次震盪,所以 MHz 的數字越高者,代表電腦CPU 的處理速度越快。例如 Pentium III 500 MHz 代表一秒鐘有五億次震盪。 |
hypertext (中文:超文件) |
Hypertext 是一種具有結構性的文書架構。傳統的文書都是片斷性的、非結構化的,就好像我們在 PE2 下編輯一個文書檔案一樣,我們想要找一個主題,通常必須循序找尋某一個關鍵字,才能找到我們想看的項目。而超文書的觀念便是將傳 統線性的文書延伸,以提供具有組織性、結構性的文書結構,這好像我們在瀏覽一本書籍,都會有一個目錄可供我們獨立取出某一個部份 來看,書後的索引也讓我們很方便的找到某一個關鍵名詞。
而超文書的概念不僅於此,它提供了全文式的索引,能夠在文件內容的任何一部份,找到和它相關的其它內容,使得讀者在瀏覽超文書所 建立的文件時,可以將一個觀念徹底了解。目前 Windows 95/98 當中的 Help (輔助) 系統便具備了超文書的雛型,它所提供的索引、查詢功能,可讓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這個格式同時也符合 Internet 上 HTTP 通訊協定網頁的形式。 |
hyperlink (中文:超連結) |
Hyperlink 是連結超媒體 (hypermedia) 資料單元之間的橋樑,例如一個主畫面與另外一個子畫面之間,或是一個功能選項畫面與一段動畫檔案之間,都需要一個 hyperlink 來連接彼此,而 hyperlink 實際的內容可能是一個指標,一個包含路徑的檔案名稱。
而在 Internet 的 WWW 站台上,每一個功能選項都可以連接到其它畫面或是站台,這也是利用 hyperlink 的觀念來連接選項與其它畫面或是站台。 |
hub (中文:集線器) |
在一個星狀拓撲的網路上,hub 扮演著連接或重新建立訊號的機器,可擴大類比 (analog) 或者是數位 (digital) 訊號。它的好處除了可以使線路品質提昇之外,還可避免某一條線路斷掉之後,會使得其後續的網路節點受到影響,因為集線器是連接網 路纜線的裝置,所以它是屬於實體層的設備。
集線器可以分為主動式 (active)、被動式 (passive) 與智慧型(intelligent) 三大類:被動式集線器是最簡單的集線器,它只有連接線路的能力;主動式集線器可以將強訊號強度,它需要連接電源;智慧型集線器則 具有封包交換、路徑選擇等功能,它不只是一個集線器,還包含路由器的能力。
在 LAN 當中,hub 和網路卡是最主要的網路硬體,例如 8 ports 的 hub 可以連接一台網路伺服器和 7 台終端機,連接方式是將伺服器和每一台終端機都拉一條 UTP 網路線到 hub 當中,而 hub 便是此星狀網路的中心點。若我們未使用 hub,則一般的 LAN 都是屬於匯流排狀網路 (bus network),而且使用 RG-58 的同軸電纜線。 |
HTTP (中文:超文件傳輸協定) |
HTTP 為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的縮寫,這是一種超文書檔案的傳輸協定,目前網際網路 (Internet) 上所流行的 WWW 便是遵循這種協定,它定義了在 WWW 伺服器和使用者之間的資料通訊協定,使得包含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媒體的超文書 home page 能夠呈現在使用者的電腦前面,這個協定最主要的特性在於它是一個跨平台的標準,因此在不同電腦系統當中存放的資料,都可以經由 Internet 來達到互連的目的。能讀 HTTP 協定的 home page 之瀏覽器以 Netscape Navigator 和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為主流。 |
HTML (中文:超文件標示語言) |
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是由 CERN 所制定出來的一種多媒體、超文書的標示語言,它目前被廣泛使用在 Internet 的全球資訊網 (WWW) 上,這種語言利用超鏈結 (hyperlink) 連接不同的媒體,所以具備了在網路上傳送多媒體的能力。
一個 HTML 檔案由許多標籤 (tag) 與內文組合而成的,通常它是一般的純文字格式文字檔案,所以我們可以使用一般的文書處理程式來撰寫它,所以也說明了 HTML 是一種跨平台的語言,而標籤 (tag) 便是用來建立超鏈結的,它有點類似倚天中文檔案當中的控制碼;因為 HTML 是一個新興的語言,所以其語法仍在演進當中,我們要瀏覽的站台若使用較新的語法,則使用者相對也要使用支援新版的 HTML 瀏覽器,目前 HTML 的最新規格為 4.0 版,可以支援動態網頁 (DHTML、Dynamic HTML),也就是在網頁當中加入動畫及音效等多媒體效果。 |
Host (中文:網路主機) |
網路系統都有一個負責管理整個系統的電腦,稱為主機 (host),某些網路(例如個人電腦所連接而成的區域網路) 上主機的工作最主要是提供磁碟資源,故網路主機又稱伺服器 (server)。 |
homepage (中文:首頁) |
Home page 代表在 WWW 網路站上的一個起始頁面,這個畫面通常能夠呈現主題的精髓,其中可能包含有關於這個主題的主功能表,在 WWW 站上所製作的 home page 必須要以能夠讀取 home page 檔案格式的軟體來瀏覽,常見的有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與 Netscape Navigator 兩種。
Home page 在台灣有人取其音而俗稱為『烘焙雞』,通常首頁的製作必須以HTML 語言程式、圖形檔案及音效檔案共同完成,我們可以使用文書處理程式來建立 HTML 程式 (描述網頁的文字部份內容),或是使用專門建立 HTML 程式的工具 (例如 Hot Dog、Front Page)。當網頁建立完成之後,我們可以自行申請一個 IP 位置來存放,或是使用網路公司所提供的『虛擬主機』服務放置,供 Internet 大眾存取。 |
head (中文:讀寫頭) |
硬式或軟式磁碟機內部,用來讀取磁碟上資料的磁性感應部份,稱之為磁頭。就好比錄放音機或錄放影機的磁頭,磁碟機的磁頭也是用來 感應磁碟表面的磁性變化,轉換成數位訊號之後供電腦使用。
一般的軟式磁碟機有兩個磁頭,分別讀取磁碟片的正反兩面,而硬式磁碟機的磁頭個數大多數超過十個,因此讀寫臂移動一次可讀取的資 料個數也較軟碟機為多。 |
hardware (中文:硬體) |
電腦設備中,硬體指的便是有形的設備;軟體則是指無形的程式或資料,必需透過適當的指令或硬體設備,才能為人們所使用。
軟體和硬體是構成一套完整的電腦系統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通常電腦系統的硬體包含了五大單元,即:輸入單元、輸出單元、記憶單元 、控制單元及算術與邏輯單元等,每個單元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輸入單元指的是鍵盤或滑鼠等輸入設備,此外,磁碟機或掃描器也可當成輸入單元之一;輸出單元則是顯示器、印表機和磁碟機等;記憶 單元則分主記憶體和輔助儲存體兩種,前者是主機板上的 RAM,後者則是硬碟、磁帶或光碟等,但所有的程式都需載入主記憶體才能執行;控制單元包括主機板上的控制線路和積體電路;算術 與邏輯單元通常是中央處理單元 (CPU) 的核心,負責整個系統計算和判斷的工作。 |
hard disk (中文:硬式磁碟機) |
硬式磁碟機是電腦最主要的儲存設備,通常是由許多磁性圓盤組合而成,在圓盤上可利用磁性原理儲存許多資料,每個磁性圓盤都有上下 兩面可儲存資料,每面有許多同心圓,一般稱此圓為磁軌,一個磁軌便是一個圓圈,每個磁軌又可分為許多磁區,一般說來,磁區是讀取 資料的最小單位,無論檔案或資料的大小為何,作業系統在讀取硬碟的內容時,都是以磁區為資料的單位,通常將讀取到的資料放在緩衝 區當中,若接下來要讀取的資料還是在該磁區時,則直接由緩衝區中取用即可。
後來又有人將緩衝區的定義擴大,一次所讀取的磁區數目也增加,成為磁碟快取的觀念,請參見 disk cache、cache memory。早期一般硬碟在個人電腦上使用的是 IDE 介面,配合主機板上 BIOS 的設定,一部硬碟最多可以有 16 面,每面有 1024 軌,每一軌有 63 個磁區,而每一個磁區是 512 個位元組,所以整個硬碟容量約為 512×63×1024×16=504 MB,這也是486 時代最大的硬碟容量,超過此大小電腦便無法辨識多餘的部份。
後來增強型的 EIDE、ATAPI 等介面都支援邏輯定址的方式,也就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擴充電腦可以定址的硬碟空間,其中包括了將 CHS 定址方法延伸的 Large 模式與 LBA 模式,使得硬碟的容量可以大到 8 GB,請參見CHS 與 LBA 的說明。 |
hard copy (中文:螢幕列印) |
我們直接將螢幕上的資訊由印表機上直接列印出來的動作,稱為 hard copy 。在 MS-DOS 中,按下 PrintScreen 鍵,便可以列印出螢幕上的資訊。若在 DOS 的英文繪圖模式之下,螢幕列印之前要將 GRAPHICS.COM 程式常駐,才能印出資料。若在中文顯示狀態下,還得視中文系統是否已經載入螢幕列印的功能。
某些常駐的抓圖軟體,能攔截電腦輸出到印表機的資料,儲存成圖形檔。這使得我們可以將螢幕上的資料做處理之後,再行列印。若使用 的是 Windows 95/98 等圖形作業系統,則 PrintScreen 按鍵可以將螢幕畫面儲存在剪貼簿當中,我們使用小畫家等繪圖軟體便可以將剪貼簿當中的圖形儲存成檔案。 |
hacker (中文:電腦駭客) |
電腦駭客是指在網路上喜歡入侵其它網路的非法使用者,藉以展示自己的電腦功力,或是竊取某些機密資料以獲得利益者,雖然有時這類 的使用者並非有心犯案,但是隨意破壞電腦系統的安全措施已經造成犯罪的事實,一些電腦高手不可不慎而誤觸法網。
國內較知名的電腦駭客犯罪事件是發生在 EPSON 離職員工,利用 Internet 進入 EPSON 的電腦系統當中,以特權使用者 (supervisor) 的身分竄改 IC layout 線路,使得 EPSON 依照錯誤的佈局生產 IC 版而遭受損失,該離職員工因此被判處一年半的有期徒刑。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21 9:16上午 | IP記錄
|
|
|
ITU (中文:國際電信聯盟) |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是屬於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旗下的一個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 (Geneva、Switzerland) ,它也是最早建立電信網路數位化標準的組織,目前也負責制定在Internet 上許多通信標準化的作業。
在 ITU 下面有一個 TSS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簡稱為 ITU-T,它是由 CCITT 所演進而來,這個部門制定了許多 V 系列與 X 系統的通訊標準,其中 V 系列的標準廣為許多數據機所使用;另外兩個分別是制定全球無線電頻率使用標準的 ITU-R (ITU Radio communication) 與提供電信技術服務的 ITU-D (ITU Development)。相關資訊請參閱其網站:http://www.itu.int。 |
ISP (中文: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廠商) |
ISP 是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的縮寫,代表能夠讓一般使用者連線到網際網路上的公司,以提供使用者網際網路的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包括了Internet 撥接帳號、專線帳號、E-mail 帳號、虛擬主機、Domain name 申請、網頁設計與維護等。通常 ISP 機房會有許多自動回應的數據機,這些數據機都連接到一個稱為『終端機伺服器』(Terminal Server) 的機器上,用以提供使用者連線的服務,除此之外,ISP 大多有網頁伺服器 (Web server) 和郵件伺服器 (SMTP/POP3 mail server),以及對外連線的路由器(router) 等。
我們都知道,要想翱翔於網際網路上,必須要有數據機 (modem)、一條電話線等硬體設備,以及能夠撥號、瀏覽網路資訊的瀏覽器 (browser),最主要還要有一個網路帳號 (account),這個帳號便是由 ISP 所提供的。
在臺灣地區,除了各大專院校的學生及教師能夠直接向教育部的 TANet 申請免費的帳號之外,一般民眾想要申請網路帳號主要是向中華電信公司的HiNet (www.hinet.net.tw) 或是資策會的 SEEDNet (www.seed.net.tw),以及近年來如雨後春筍成立的民間 ISP 公司申請,一般來說,申請 ISP 考量的因素除了價格之外,ISP 公司對外的頻寬、最高連線速度,以及可以供連線的電話門號數量也是一個考慮的因素。 |
ISO (中文:國際標準組織) |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ormalisation) 是在 1947 年所成立的一個國際組織,由每一個國家推派一個代表機構所組成的,是一個在工業界專門制定標準規格的組織,它所制定最有名的標準 便是 OSI 開放系統介面 (Open System Interface),這個介面定義了數據通訊組織的七層架構,這個架構在網路領域上被視為寶典般遵從著。
ISO 還負責提供對於企業的 9000 系列認證,通過這個認證手續表示該企業具有一定的水準,根據不同的企業,ISO 提供下列四種認證:
ISO 9001:這是針對整個包括研發、生產、安裝和提供服務的企業而設立的,這個認證會檢查在每一個過程當中是否合乎 ISO 所制定的標準。
ISO 9002:這個認證針對具有製造、安裝和提供服務的企業而設立,和前一個認證的差異在於研發過程,例如各種產品的代工廠商便屬於 此類。
ISO 9003:針對只販售已經製造好的產品或是提供服務之企業而設立,和前一個認證的差異在於不具有製造能力。
ISO 9004:這一類主要是補充前面三類的不足,對於具有設計產品能力的公司,或是提供管理服務,增加企業工作績效的企業而設立。
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想通過 ISO 9000 系列的認證,而得到國際上某一個程度水準的認可,這對於增加其企業形象,與增進公司的工作績效都有顯著的提昇。
|
ISDN (中文:整體服務數位網路) |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是利用現有的電話線路來高速傳遞訊息的一種技術,它在現有的線路上可以傳遞數位訊號,達到比數據機較高的傳輸速率,但是卻比專線 (leased line) 較低的使用花費。
基本上,ISDN 是以撥接式的方式連接,這表示當使用者有需要使用網路時,才將電腦透過 ISDN 連接到電信公司。但是 ISDN 卻可以同時適用於電路交換 (circuit switched) 或是分封交換 (packed switched) 的網路中,前者是以 B (Bearer) 通道來達成,這表示 B 通道必須使用獨佔式線路,後者則以 D (Delta) 通道來達成,所以 D 通道可能不會使用整個 64 Kbps 的頻寬。
B 通道可以傳送數位化的語音與資料,而 D 通道則可以傳遞控制訊號與資料,兩者的傳輸速率都可以達 64 Kbps。實際應用上,ISDN 分為基礎速率(Basic-Rate ISDN,簡稱 BRI) 與主要速率 (Primary-Rate ISDN、PRI) 兩種,前者提供兩個 B Channels 與一個 D Channel;後者在美國系統提供23 個 B Channels 與一個 D Channel,歐洲系統則提供 30 個 B Channels 與一個 D Channel。
通常我們將超過一個 T1 (1.544 Mbps) 或是 E1 (2.048 Mbps) 速率的ISDN 另外歸類為『寬頻ISDN』(Broadband ISDN、B-ISDN),通常它是架構在 ATM 或是光纖網路上;而前述的 BRI (2B+D) 或是 PRI (23B+D、30B+D) 則為『窄頻ISDN』(Narrowband ISDN、N-ISDN),或是簡稱為 ISDN。
在國內,ISDN 線路以 BRI 為主,所以我們使用 ISDN 可以達到 128 Kbps (兩個 B channels) 的純資料傳輸速率,或是同時傳送語音與數據 (各佔用64 Kbps 的 B channel,這表示一邊講電話一邊傳送資料),使用 ISDN 之前,除了向電信公司申請一個 ISDN 撥接帳號之外,還必須使用特殊的ISDN 數據機。
未來的 ISDN 可能架構在光纖網路 (fiber optical network),以改進目前電信線路的品質和傳輸效率。ISDN 目前最可能的利用是在於視訊會議系統(video conference),透過 ISDN 網路將各地的使用者集合於電腦螢幕上,此外凡是多媒體系統在廣域網路 (WAN) 上的應用,都可利用 ISDN,此外孩堤供電傳視訊、音響、數據傳輸等功能。 |
ISA (中文:ISA) |
ISA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是 IBM PC 個人電腦所定義的匯流排架構,其最大工作頻率是 8.33 MHz,在 PC/XT 時它是一個八位元的匯流排,擁有 62 個接腳;在 PC/AT 時代擴充為 98 個接腳,成為十六位元的匯流排,不過這種十六位元的 ISA 匯流排和八位元的 ISA 匯流排是相容的,前者的介面包含一長一短的插槽,其中較長的部份則是八位元的 ISA 匯流排。
因為匯流排在每次時脈震盪可以傳送一個 (8 位元 ISA) 或是兩個 (16 位元 ISA) 位元組的資料,所以每秒的資料傳輸量在 PC/XT 為 8.33 MB,在PC/AT 為 16.66 MB。匯流排本身除了包含資料匯流排之外 (PC/XT 有八位元、PC/AT 有十六位元),還包含位址匯流排 (PC/XT 有二十位元、PC/AT 有二十四位元),以及中斷向量 (IRQ),和 DMA (直接記憶體存取) 通道。在 PC、PC/XT (8088、8086)、PC/AT (80286)、80386 和部份的 80486 系統都是以 ISA 為主要的匯流排架構,但是 IBM 的 Personal System/2 (PS/2) 系統卻使用效率較佳的 MCA 匯流排,於是 ISA 的改良版 EISA 也在隨後出現。
雖然 ISA 匯流排架構至今已經近十年了,但是一些 Pentium II 個人電腦主機板上仍然可以看到 ISA 插槽,不過這主要是為了和以往的介面卡相容所考量,較高速的週邊設備 (如網路卡、顯示卡或是 SCSI 介面卡) 以漸漸採用 PCI 或是 AGP 的匯流排架構,目前大概只有較低速的內接式數據機(internal modem) 或是某些音效卡還使用 ISA 的匯流排。
|
IRQ (中文:中斷要求) |
個人電腦的設計理念是:電腦的 CPU 一般時間是集中心力處理程式所賦予的計算、邏輯判斷等工作,當週邊設備 (例如軟碟) 有需要 CPU 執行某些動作時,會發出一個硬體的訊息,這個訊息稱為 IRQ (Interrupt Request) 。
最早設計的 IBM PC/XT 使用一顆 8259 控制 IC 來執行 IRQ 的動作,這樣可以同時接受八個設備的訊息,而 PC/AT 則將兩顆 IC 串連在一起,可以同時接受 15 個設備的訊息。通常我們在設定各種介面卡時,都會指定它們所需要的 IRQ 編號,以 PC/AT 來說,通常 IRQ 0 是提供給系統時脈使用,IRQ 1 給鍵盤使用,IRQ 2 用來串連到另外一顆 8259,IRQ 3/4 提供給COM port 使用,IRQ 5/7 給 Parallel port 使用,IRQ 6 給軟式磁碟機使用,IRQ 8 給電腦時鐘使用,IRQ 12 給 PS/2 滑鼠使用,IRQ 13 給算術處理器使用,IRQ 14 則給 IDE 設備 (如硬碟、光碟) 使用,IRQ 15 通常提供給 SCSI 介面卡使用,其餘 IRQ 9-11 則提供給網路卡或是其它需要 IRQ 的設備使用,我們在指定 IRQ 時要注意避免兩個設備具有相同的 IRQ 代碼,但是在 Windows 95/98 以後的 Plug and Play 時代,使用者不必再擔心IRQ 衝突的問題了,因為系統會自動配置適當的 IRQ 給所有的設備。
在計算機組織與架構當中,另外一種服務週邊設備的方稱為『輪詢』(polling),這是由電腦系統主動向週邊設備詢問是否有任 何需要服務的地方,兩種方法相比較,對於週邊設備來說,polling 是屬於被動的,而 IRQ 則是一種主動提出需求的方式。 |
IrDA (中文:紅外線資料組織) |
IrDA (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 是在 1993 年由 100 家以上的電腦週邊產品製造商所組成的一個組織,主旨在於定義紅外線資料傳送的協定,在許多筆記型電腦、印表機甚至行動電話上都已 經提供此能力,利用支援IrDA 的筆記型電腦與印表機,我們可以直接將電腦的紅外線埠對準印表機的接收埠 (誤差可在左右各 30 度),便可以直接列印出資料,或是利用兩部電腦、或是行動電話與電腦進行無線資料傳送。
IrDA 設備可以使用 880nm 或是 950nm 波長的紅外線,通常可以傳送的距離在三公尺以內,傳輸速率在 IrDA 1.0 版為 115.2 Kbps,這相當於Parallel port 的傳輸速率,至 IrDA 2.0 版可以達到 4 Mbps,這種高速傳輸速率又稱為 Fast IR (或是 FIR)。目前許多滑鼠、鍵盤等輸入裝置也支援 IrDA。 |
IPX (中文:網際網路封包交換協定) |
IPX (Internet Packet eXchange) 是由 Xerox 公司 XMS 格式所衍生的一種網路層資料封包協定,通常用於網路得資料傳輸,Novell NetWare 系統所使用的便是此協定。
IPX 使用的封包最大為 64 KB,而為了達成網路上不同訊息的溝通,在 IPX 通訊協定當中,必須傳送 RIP、SAP 等不同型態的封包。在 Microsoft 的視窗作業環境當中,其 NWLink (NetWare Link) 是用來支援 Novell 的IPX/SPX 通訊協定,使得 Windows 95/98/NT 的用戶得以連接上 Novell NetWare 的伺服器。 |
IP address (中文:網際網路位址) |
IP (Internet Protocol) 是數位訊號在 Internet 上流通時所使用的通訊協定,而 IP address 則是每一個 Internet site (站台) 所擁有的獨一無二位址,因為 Internet 是全球性的網路,所以任何一個 IP address 在全球也是獨一無二的,通常此 IP 位址以四個位元組 (32 位元) 來表示,例如 140.113.23.3,這四個數字都是介於 0 到 255 之間的數字 (一個位元組),這種位址是 IP Version 4,簡稱 IPv4,但是由於利用數字來代表網址並不利於人類記憶,所以目前網路位址均轉換成有意義的名稱,例如www.microsof t.com,這種指定名稱的方式稱為 domain name,提供這種轉換的伺服器則稱為 DNS (Domain Name Server)。
IP address 可以分為 Class A、B、C 三大類,其中 1.x.x.x 到126.x.x.x 的為 Class A,由 128.1.x.x 到 191.254.x.x 為 Class B,由192.0.1.x 到 223.255.254.x 為 Class C,所以 Class A 網路共有 126 個,通常這是大型電腦公司 (如 Microsoft) 所擁有,而 Class B 網路共有 16,382 個,通常這些給予國際組織或是網路公司,數量最多的 Class C 網路共有 2,097,150 個,則提供給一般公司或是個人申請。
在 IP address 的四組數字當中,保留最後一個數字為 0 的給該網路的主機,而最後一位數字為 255 的則用來作為廣播 (發出訊息給網路上所有電腦),所以每一個 Class 的網路當中,都有兩個位址不能使用,例如在Class C 為 200.123.90.x 的網路中,其中 200.123.90.0 代表網路伺服器(網路主機),而 200.123.90.255 則代表網路上所有的電腦。也因此,每一個 Class A 的網路可用的 IP 位址為 2 的 24 次方減 2,相當於16,777,214;Class B 網路可使用的 IP 位址為 2 的 16 次方減 2,相當於 65,534;一般的 Class C 網路則可以使用 2 的 8 次方減二,相當於254 個位址。由於 Internet 的大量普及,所有 Class A 的 IP address 已經配置出去,而 Class B 和 Class C 也所剩無幾,所以於是下一代的IP address 也正在發展 (IPv6),以提供更多的 IP address。
在 Windows 95/98 作業系統當中,我們可以進入 MS-DOS 模式,下達 DOS 指令 PING 之後接 IP address,來檢查電腦是否可以連線到指定網址的主機,例如『PING 140.113.23.3』。通常公司或是個人要申請一個 Internet 上的 IP address,要向 InterNIC 國際組織提出申請,在台灣地區為資策會所代理的 TWNIC。 |
IP (中文: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
IP (Internet Protocol) 是在網際網路當中主要控制資料流向的協定,一個 IP 資料封包包括了版本、服務型態、封包長度、識別字串、旗號、區段位移、存活時間、協定、檢查號碼、原始位址、目的位址等,接著才 是 IP 的資料,這是屬於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的協定。
IP 通訊協定原來是作為 UNIX 網路之間的連接協定,後來和 TCP 合為在Internet 上標準的通訊協定,任何電腦要連接到 Internet 上,必須要支援 TCP/IP 通訊協定,請參見 TCP/IP。 |
intranet (中文:企業內網際網路) |
Intranet 是 Intra-business Internet 的縮寫,意指在企業內部利用網際網路的概念來建立電腦網路,使得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可以有個人的HomePage、E-mail 信箱,而公司內部的公文傳遞當然也是透過每一個員工的 E-mail 位址來達成,而不必記憶每一個員工的磁碟目錄。
Intranet 的另一個重點是將 Internet 建立在企業之中,也就是利用網際網路的通訊來架構企業內部的網路。這主要針對跨國性企業而建立,因為一般說來,若跨國性企業要建 立一個跨越國家的網路,則所需要的專線費用(leased line) 十分昂貴,但是若將這個網路建立在現有的網際網路上,則可以減少專線費用或是國際電話費用的成本,因此網際網路成為企業不可或缺 的工具之後,Intranet 便是另一個具有前瞻性的領域,目前已經有許多開發工具能夠讓企業很輕鬆的建立 Intranet。
企業在建立 Intranet 架構之後,不僅企業內的員工很容易利用 Internet 和其它員工溝通、傳送資訊或公文之外,非企業的使用者也很容易的透過Internet 進入企業的網路當中,瀏覽企業簡介或是和員工交換資料,當然,這一切作業都必須要架構在安全和保密的網路環境之中。因為要使用I nternet 的技術來架構 Intranet,所以公司的網路基本上要使用和Internet 相同的 TCP/IP 通訊協定。
|
InterNIC (中文:網際網路資訊中心) |
InterNIC 是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的縮寫,這是由 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國家科學基金會) 於 1993 年所創立的,用來負責制定 Internet 上的 domain name,使相同區域的 domain name 不至於發生衝突,除此之外,這個單位也負責網際網路上的電子郵件之管理,可以說是在 Internet 上不可或缺的組織。 InterNIC 有時也簡稱為 NIC,在臺灣地區負責網際網路位址制定的機構為TWNIC。 |
internet (中文:網際網路) |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廣域網路,這個網路利用電話線路或專用線路連接全世界的學校機構、政府組織以及各種研究單位,使用者可在任何一 個連接的網路上和他人互通訊息、傳遞電子郵件或檔案。目前全世界約有兩千多萬部電腦連接到此系統當中,在全球各地只有阿爾巴尼亞 是 Internet 無法連接的國家。
網際網路上的最主要被使用的服務有電子郵件 (E-mail) 與檔案傳輸 (FTP) 兩種,目前由於 WWW 結合多媒體的流行,也適合給想秀的人製作個人的首頁 (HomePage),網際網路的另一個稱呼為 cyberspace,這是因為網際網路形成了一種人工化 (cyber) 的空間。
在台灣地區,能連接上網際網路的主要網路有教育部的 TANet、電信局的HiNet 和資策會的 SEEDNet 三種,而民間的網路提供者 (ISP) 也在一片電信市場的開放聲中漸漸崛起,除了提供相同的連接速度之外,最主要以較低的價格和傳統的三大網路一較天下,而且某些網路 還提供網路商店的功能,供傳統商店利用網際網路直接銷貨。一般使用者要上網查詢資料,最常使用的是在網路上各種查詢引擎 (search engine),國內常見的有老牌的『蕃薯藤』(www.yam.org.tw)、『奇摩站』(www.kimo.com.tw )、『哇塞中文網』(www.whatsite.com)、『中文雅虎』(chinese.yahoo.com) 等,國外則有『雅虎』(www.yahoo.com)、『Lycos』(www.lycos.com) 等。
網際網路另外一個主要的應用領域稱為 Intranet,這是讓相隔遙遠的企業組織利用 Internet 現有的網路架構,或是使用 Internet 的技術來建立企業的內部網路,請參見 Intranet。 |
interface card (中文:界面卡) |
在個人電腦上的擴充槽,我們可加裝各式各樣的介面卡,介面卡 (或稱界面卡) 是用來使得週邊設備和電腦能夠傳送資料的。例如序列傳輸的 RS-232 介面可使得電腦能夠接受滑鼠所傳來的訊息、平行傳輸的印表機介面可用在兩台短距離的電腦傳送資料、網路介面卡搭起工作站和主機之 間的橋樑、數據機介面卡能讓電腦上 BBS 站,增加電腦與外界聯絡的能力、SCSI 介面卡可使得 SCSI 介面的硬碟機、磁帶機、光碟機、桌上型掃描器能連接到七台之多,這些介面卡大大的擴充了電腦系統的能力。 |
interface (中文:界面) |
通常電腦系統都會包含印表機、磁碟機、磁帶機、光碟機或是滑鼠等週邊設備,這些週邊設備要和電腦溝通,必須透過電腦系統的溝通裝 置,我們稱這個溝通裝置為介面 (或界面)。
個人電腦的主機板上有許多的匯流排插槽,上面可加裝各式各樣的介面卡,透過這些介面卡 (interface card),個人電腦的功能就會變得無限延伸。有些介面因為經常使用,所以在電腦系統上已經成為標準的介面,如序列傳輸的 RS-232 介面、平行傳輸的印表機介面、鍵盤介面、AT-BUS 介面、軟碟介面等。 |
Intel (中文:英特爾) |
Intel 是美國奧勒岡州 (Oregon) 的半導體製造公司,目前 IBM PC 所使用的微處理機 (CPU),大半是由該公司所製造的,否則也是和 Intel 相容的產品。除了 CPU 之外,Intel 還製造和微處理機匹配的相關控制元件,以及數據機、主機板、網路卡等電腦週邊。其最有名的產品是 80x86 一系列的微處理機,包括十六位元的 8088、80286,三十二位元的 80386、80486 、Pentium、Celeron、PentiumPro、Pentium II、Pentium III 等。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半導體製造公司 (AMD、Cyrix) 也開始製造功能和Intel 微處理機相容的產品,功能和速度都不遜於 Intel 產品,但是以價格取勝,為此 Intel 還研發出具有專利的 Slot-1 架構,和其它廠商所支援的 Socket 架構抗衡,在併購 DEC (Digital) 公司的半導體部門之後,Intel 將致力於推動全新的 IA-64 架構。 |
integer (中文:整數) |
整數是具有正負符號,不具有小數位數的數值。在程式語言的定義中,依照所使用的儲存位置大小,有短整數 (short integer) 和長整數 (long integer) 之分,在某些電腦系統短整數為十六位元,所以它可接受的數值是 -32,678 到 32,767 之間,而長整數則為三十二位元,所以它可接受的數值是在 -2,147,483,648 到 2,147,483,647 之間;某些電腦系統則以八位元為短整數,十六位元為整數,三十二位元為長整數。 |
install (中文:安裝) |
不管是電腦軟體或硬體,當我們購買它之後,回家第一件事便要將它安裝起來,使其可用,安裝的過程便稱為 install,目前較為廣泛的術語則稱為setup。通常硬體的安裝要參考使用手冊上的指示,除了將介面卡插入電腦主機板上之 外,可能還要調整 jumper;軟體的安裝則是利用軟體所附的安裝程式,透過螢幕上一步一步的提示,將軟體由磁片裝到硬式磁碟機中。 |
input (中文:輸入) |
輸入的動作是指使用者或週邊設備將資料傳向電腦的動作,交談式的電腦一般是由鍵盤輸入資料,輸入的來源是使用者和鍵盤;若是批次 處理的電腦,則是由磁碟機讀入資料,因此輸入的來源便是磁碟機。 |
inkjet printer (中文:噴墨式印表機) |
噴墨式印表機和點矩陣印表機都是利用許多小點 (dot) 來組成影像和文字,它的印字頭有許多可噴出墨水的噴嘴口,而列印出來的品質通常比點矩陣印表機為佳,某些噴墨式印表機也提供彩色 墨水匣,以提供彩色的列印能力。通常噴墨式印表機的品質和價格,都介於點矩陣印表機和雷射印表機之間。一般噴墨式印表機的列印品 質都在 300 dpi 左右,也有 360、600、720 、1200 dpi 等機種,而列印速度通常以 PPM (每分鐘列印紙張數目) 來計算,常見的有 3 至 10 PPM。 |
Informix (中文:Informix資料庫系統) |
Informix 是應用在主從式架構電腦系統上的資料庫系統,當一個大型資料庫放在大型電腦主機上,利用主從式架構的資料庫系統,可將資料處理的 大部份工作放在主機上進行,充分利用伺服器強大的計算能力。 |
iMac (中文:iMac電腦) |
iMac 是蘋果電腦公司 (Apple Computer) 於 1998 年底所推出一款以Power G3 233 MHz 為 CPU 的平價個人電腦,這款電腦仍然採用 Macintosh 一貫的 All-in-one 設計,將電腦主機與顯示器製造在一個機殼內,顯示器的上方呈現藍綠色半透明狀,而且不論鍵盤、滑鼠或是螢幕都是圓滑造型,在全世 界各地上市時都引起蘋果迷搶購的熱潮。
iMac 配備 64 MB 的主記憶體、4.0 GB 的硬式磁碟機、二十四倍速光碟機、56 Kbps 數據機,在十五吋顯示器當中內建音效卡、麥克風與喇叭,並支援 USB 週邊介面,使用的是 Mac OS 8.1 版的作業系統。
|
IIS (中文:網際網路資訊伺服器) |
IIS 的全名是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這是微軟 (Microsoft) 公司用來建立一個網站 (web site) 的產品,通常它是架構在 Windows NT Server 的環境中,所以可以適用於 PC、Macintosh 或是 Unix 不同的作業平台上。 |
IEEE (中文: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 |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 是在 1963 年由無線電工程師協會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IRE) 和美國電子工程師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AIEE) 合併而成的,它和 ANSI 在電腦學術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國際著名的論文都以刊登在 IEEE 的期刊上為最高榮譽,除此之外,IEEE 還制定許多網路上的標準,供廠商和電腦使用者遵循,較著名的有應用於 OSI 網路協定上的 IEEE 802 標準,這個標準是在第一層的 physical layer (實體層) 與第二層的 data-link layer (資料連結層) 之間溝通的標準。
目前 IEEE 的會員已超過三十萬會員以上,成員來自世界一百四十餘國,是目前通訊網路領域較具權威的組織,目前其總部設立於美國紐約。 |
idle (中文:閒置) |
當使用者沒有對電腦下達任何操作指令,使得電腦沒事可做時,稱電腦為處於閒置的狀態。
在一般較新型的『環保電腦』(green PC) 當中,主機板上已經設計好線路,當電腦一段時間處於閒置狀態時 (常見的是使用者未從鍵盤上輸入任何資料,或以滑鼠移動指標),電腦便會自動關閉螢幕的顯示,某些筆記型電腦還會自動停止硬式磁 碟機的運轉,使電腦的電源消耗盡量節省。
而對於軟體而言,當電腦閒置一段時間 (通常是可選擇的數分鐘) 之後,應用程式或作業系統也可執行某些螢幕保護 (screen saver) 程式,關閉螢幕的顯示,或是在螢幕上顯示某些動畫,一方面保護使用者的資料免於被偷窺,另外一方面也使得螢幕的壽命增加。 |
IDE (中文:整合趨動電子介面) |
IDE 為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整合驅動電子界面) 或是Intelligent Device Electronics (智慧型設備電子界面) 的縮寫,它是一種 8 或 16 位元控制硬式磁碟機的界面,其工作頻率為 8 MHz,這種介面的控制晶片都是做在週邊設備上,因此介面卡本身較簡單,因此價格較低,為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請參見 AT bus、CHS、LBA 有關 IDE 硬碟容量限制的說明。
IDE 介面是在 16 位元的 AT 上設計用來和週邊設備的傳輸,所以我們也稱為 ATA (AT Attachment),稍後改良的第二代 ATA-2 還支援了 2.5 英吋的小硬碟機 (ATA-2 也稱為 E-IDE 或是 Fast IDE),較新的第三代 ATA-3 則具有 33 MBps 的資料傳輸速率,支援 DMA mode 2,此外,它還能做資料傳輸的 CRC 檢查、密碼保護、省電模式,最新的 ATA-4 則可以達到 120 ns 的資料傳輸時間。
ID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另有一種軟體方面的意義,它代表在一個程式開發系統當中,提供了結合編輯、編譯、除錯和執行為一體的環境,程式設計師在一個 IDE 環境當中,不需要在各種發展工具上做切換的動作,便能達成一個開發軟體的目標。Borland 公司最早期的 Turbo Pascal 和 Turbo C,是 IDE 的先驅;其後的 Borland C++ 和 Microsoft 公司的 Visual C++ 則為今日 IDE 環境的代表。為了加強 IDE 介面的效能,目前又有 Enhanced IDE 的出現,主要是提昇硬碟的存取效率。例如Visual Basic 程式語言的整合發展環境,包括了編輯、除錯、編譯、輔助說明及專案管理等,程式設計師只要在相同的環境當中,就可以執行開發一個 應用程式所需要的大部份工作。 |
ICQ (中文:網路呼叫器) |
ICQ (I see/seek you) 是一種在網路上可以發揮呼叫器 (或大哥大) 功能的軟體,我們可以利用 ICQ 來尋找在網路上的其它人,前提是被呼叫者必須要有 ICQ 帳號和軟體,假設對方目前也在網路上,則他會收到一個訊息,兩者便可以進行線上交談或是電子郵件即時傳送的功能。 |
ICP (中文:內容供應商) |
ICP 是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的縮寫,這是指提供 Internet 上網頁內容的公司,通常 ISP 必定是 ICP,但是許多提供網際網路上資訊的公司,並不提供使用者以撥接或是專線的方式連線,這些公司便是純粹的 ICP 。例如『中時電子報』是中國時報在網際網路上的一個電子刊物,它提供了網路的內容,但是不提供讓用戶撥接帳號,所以它是一個 ICP,而不是 ISP。 |
IC (中文:積體電路) |
IC 是 Integrated Circuit 的簡稱,是將電晶體 (transister) 和小型電路板放入一片矽晶片 (chip) 中,並且能夠執行傳統電路板的功能,由於積體電路的體積日漸縮小,每單位面積可放置的電子元件數目也隨之增加,又有大型積體電路 (LSI) 和超大型積體電路 (VLSI) 的誕生,它們代表著同樣的體積可放置更多數目的電子元件。
一般將 IC 分為小型積體電路 (Small Scale Integration,SSI)、中型積體電路 (Medium Scale Integration,MSI)、大型積體電路 (Large Scale Integration,LSI)、超大型積體電路 (Very-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特大型積體電路 (Super-Large Scale Integration,SLSI)、極大型積體電路 (Ultra-Large Scale Integration,ULSI) 等六種,這是根據積體電路內部零件的多寡而定的。 |
IBM PC (中文:IBM個人電腦) |
IBM 公司於 1981/8/12 所推出的個人電腦 (IBM Personal Computer),稱為IBM PC,它使用十六位元的 8088/8086 微處理機 (microprocessor),它配備一台單面 160 KB、5.25 英吋的軟式磁碟機 (全高、為目前光碟機的兩倍高度),64 KB 的主記憶體 (的確是 64 KB,而非現今電腦配備的 64 MB),以及 12 英吋的單色螢幕 (或是外接彩色電視機),而並未配備硬式磁碟機 (當時一台 10 MB 的硬式磁碟機比一台 IBM-PC 還貴,因為所有程式和作業系統都儲存在軟式磁碟片上執行,所以電腦系統大多不配備硬碟),包括合法的 IBM-PC DOS 1.0 版作業系統,售價 2,880 美金 (在當時 1:40 匯率換算下,約為 115,200 元台幣),在推出當時由於功能強大、價格低廉,使得電腦不再只是公司、機關才買的起的設備,受到一般民眾、學生的喜愛。
時至今日,IBM PC 已經成為一般個人電腦的代名詞,目前在台灣地區所使用的個人電腦,有 95% 以上都是和 IBM PC 相容 (compatible) 的,所以IBM PC 一詞也不再侷限於原先的 IBM 第一代個人電腦。 |
IBM (中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
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它是在 1911 年成立於紐約。目前在全世界廣泛使用的個人電腦,便是由 IBM PC 相容機種衍伸而來的,但該公司並非以個人電腦系統為主,在大型電腦、中型電腦、迷你電腦、網路、應用軟體以及電腦相關硬體設備, 都有相當不錯的產品,因為其商標為藍色的『IBM』三字,所以電腦界又稱它為『藍色巨人』(Big Blue),IBM 在全世界都有分公司,它的產品在電腦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IBM 公司的 www 首頁位於:http://www.ibm.com。
IBM 不但發展出影響 90 年代辦公室自動化的個人電腦,也同時提出了精簡指令集 (RISC) 的電腦架構,以及資料庫標準化的 SQL 語言。 |
I/O (中文:輸出入) |
I/O 是 input/output (輸出入) 的縮寫,泛指所有的輸出入動作。我們從鍵盤上輸入資料、移動滑鼠、由掃描器輸入影像、從磁碟機讀入檔案,都是屬於輸入的動作;從 印表機印出報表、顯示圖形到螢幕、將執行結果存入磁碟中,都是屬於輸出的一種。
I/O 也指磁碟機的存取、或是通訊埠的接收資料和傳送資料等動作,一般都是針對可兼做輸出和輸入的設備。 |
|
Back to Top |
|
|
beauty Newbie

加入: 2005/3月/11
Online Status: Offline 回復: 25
|
Posted: 2005/3月/21 9:17上午 | IP記錄
|
|
|
jumper (中文:跳接器) |
在電路板上的某些切換開關,是利用將突起的針狀線路短路或斷路來達成的,平常這些開關都是保持斷路的狀態,將這些針狀線路短路的 黑色塑膠立方體,稱為 jumper。Jumper 一端通常有兩到三個插孔,可將線路閉合成為短路狀態,如此一來便可設定電路板上的某些功能開啟或關閉。
某些電路板是利用一些 DIP 開關,這種開關類似兩段式的電燈開關,比起jumper 來設定方便許多。較進步的線路版還可利用軟體設定,使得我們不必打開電腦機殼也能設定硬體介面卡。 |
JPEG (中文:JPEG檔案格式) |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聯合圖像專業團體) 是利用離散餘弦轉換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 壓縮技術來儲存靜態影像的檔案格式。JPEG 是將每個影像分割為許多 8×8 圖點大小的方塊,再針對每個小方塊做壓縮的動作,經過複雜的 DCT 壓縮過程,所產生出來的影像檔可以達到 30:1 的壓縮比,但是所花費的代價卻是某些程度的失真,但是這種失真通常是人類肉眼所無法察覺的。
JPEG 檔案格式可以支援全彩 (二十四位元、16,777,216 色) 影像,影像大小可以至 65,535×65,535 圖點,此外,各家影像處理公司也開發出不同形式,可以支援動態影像的 JPEG。 |
joystick (中文:搖桿) |
搖桿是用來取代鍵盤或滑鼠控制指標方向的週邊設備,通常它是搭配電腦遊戲 (computer game) 所使用,一般的商業應用程式或工具程式並不支援搖桿。電腦主機背面必須要有搖桿埠 (game port),才能接上搖桿。 |
Jet Engine (中文:Jet資料庫引擎) |
Jet Engine 是 Microsoft 公司對於旗下的資料庫軟體 Access 與程式語言Visual Basic 在資料處理方面的核心程式,這個資料庫引擎以 DAO 物件為基礎,讓程式設計師或是資料庫的使用者可以很有彈性的使用不同的 DAO 物件來管理資料庫當中的資料。 |
JDBC (中文:java資料庫連結) |
JDBC (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是 1996 年由 Sun 的子公司JavaSoft 所制定出來,利用 Java 程式語言連接關連式資料庫的一種介面規格,它利用一種開放式的資料庫介面,使得應用程式能夠與各種具有JDBC 介面的資料庫相結合,而不必理會所連接的是何種形式的資料庫。 |
javascript (中文:爪哇描述語言) |
JavaScript 是一個 Java 程式語言的簡易版本,它是由 Netscape 與 Sun 這兩家公司在 1995 年底所制定的,早期是為了在 Navigator 2.0 上設計動態網頁而設計的,它部份取自 Java 的精髓,但並不提供例如 Java 的類別與繼承的特性。
JavaScript 程式是 HTML 檔案的一部份,放在標籤
<> 與
當中,和 Java 不同的是,JavaScript 是純粹的直譯語言,也因如此,它的功能較單純,必須要搭配 HTML 檔案才能被執行;相反的,Java 程式可以製作成 Java Applet 來執行。 |
Java (中文:爪哇程式語言) |
Java 是由美國昇揚公司 (Sun Microcomputer System) 的 R&D 工程師Patrick Naughton 與 James Gosling 以 C++ 所開發出來,原用意是為了消費性電子產品或是有線電視開發一個新的程式語言,目前廣泛的為Internet 網頁設計所使用。Java 是以 C++ 物件導向程式語言為主體,去除掉一些容易讓程式設計師犯錯的機制的指令而成,據說開發 Java 的工作人員是在喝爪哇咖啡所得到的靈感,因此而命名之。
Java 是一個跨平台的程式語言,也就是相同的程式碼可以在不同的硬體機器上執行,這對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I nternet 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機器所連接而成的,Java 的程式要讓使用者能夠以不同的機器來執行,就必須具備跨平台的能力。
Java 程式需要經過編譯器才能在機器上執行,但為了跨平台的考量,編譯過的 Java 程式並非產生直接執行的機器碼,而必須透過 Java 直譯器 (一般而言是瀏覽器) 來執行,它的著眼點並不在於程式執行的效率,而是它人機介面的互動性與資料的動態性。若讀者想知道最新的 Java 語法,請參見http://www.javasoft.com,該網站提供了 Java 完整的參考資訊。
在 Internet 網頁上所使用的 Java 應用程式稱為 Java Applet,它通常使用 HTML 文件的「APPLET」與「/APPLET」標籤來呼叫,當瀏覽器遇到「APPLET」標籤時,會由網頁伺服器下載 Java Applet 來執行;這和內建於HTML 文件的 JavaScript 程式是不同的。 |
|
Back to Top |
|
|